516.1 | 3 病因分析
9月9日,新疆自治区疾控中心和乌苏市卫生防疫站的相关人员在现场进行了调查和相关检测后,排除了食物中毒和放射线损伤的可能。因为在一个食堂同吃一锅饭而没有参加人造钻石加工的其他人员均没有这些不良反应。其次人造钻的射线辐射强度经检测并不高。因此上述两种可能均可排除。9月11~12,新疆自治区疾控中心的第二批相关人员再次到过现场。根据现场调查和健康检查的结果来看,也可以排除粘合剂所致不良反应的可能。因为配制粘合剂的技术员和小车间进行粘合剂操作的人员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所有31例患者均为大车间打磨加工的作业人员。从大车间加工工艺的流程看,打磨这道工艺作业人员接触的主要是二氧化锆粉末(湿)。它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主要是经呼吸道吸入其粉尘所致的二氧化锆尘肺,而它在消化道中几乎无毒作用。因此这个可能性也可以排除。在抛光这道工艺中,由于其抛光盘为铅锌合金,铅锌化合物进入消化道所引起的中毒反应恰恰与这3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资料表明,工业生产中可见到亚急性铅中毒,多因消化道吸收引起,铅由胃肠道的吸收率空腹时可达45%,铅进入胃中后与胃液中的CI
-形成氯化铅可被迅速吸收。中毒者口内可有金属味、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头痛、头晕、血压升高、苍白面容等。铅还可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引起贫血;也能造成肝肾功能的损害。另外,大量的锌进入消化道也可引起中毒,症状为口有烧灼感、咽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脱水和休克。但锌对肝肾不造成损害,也不影响造血系统。从3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来看,除了胃肠道症状以外,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肾功能已受到了损害,表现为下肢浮肿(54.8%)和蛋白尿。虽然到9月12日体检时只查出3例蛋白尿和3例下肢浮肿,但对亚急性铅中毒来说,来得快,去得也快。脱离接触有害因素7~10 d后,这些症状就会逐渐消失,故查体是阳性体征已经很少。至此,调查小组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职业性亚急性铅、锌混合中毒,以亚急性铅中毒为主。9月27~28日,新疆自治区疾控中心调查人员第3次到达现场,目的主要是作一些补充调查和采取干预措施,以验证调查小组的初步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验证初步结论,调查小组针对铅、锌有害物质经口而入的环节采取了相应的干预措施:①加强个人卫生,勤剪指甲勤洗手。就餐前一定要把手刷洗干净,由管理人员专人检查;②加强作业车间的通风状况,以防止煤气燃烧和氯丁胶溶化所产生的有害气体引发新的中毒事件;③车间操作台设置过于密集,必须加以改善;④一个作业班次4h之间应当安排15 min以上的休息活动时间,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⑤做好每人每天的健康记录,发现情况及时处理、上报。
调查小组要求厂方对上述干预措施给予充分保障后,同意9月28日恢复生产线开工生产。到10月15日止,经半个月的生产作业,至今未再出现1例新发病例,证明调查小组的初步结论是正确的。据此可以判定,上述31例患者在生产中出现的不良的反应是职业性亚急性铅、锌混合中毒所致。
(邓国鑫 柳立新 翟国昌 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