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综合减灾规划 城市的生命线

作者:未知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10月30日
市综合减灾危害性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制约关系的分析的前提,进而确定城市各类灾害分布空间,在此基础上编制综合灾变区划图。进一步给出城市发展对防灾有利和不利的场地,建设绿化带、公园和避难场地的布局构想等。
  ⑵ 综合减灾旅游安全规划。为了既能保证游客的安全,又能保护景区的安全,对景区的游人数量要予以合理的限制,如某旅游区当游人超过1万人时亮黄牌,达到1.5万人时亮红牌,一旦达到红牌标准,游客立即停止进入。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出发,游客与景区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景区容量不仅有一个消费者愉悦性问题,更有一个安全容量问题。一旦超过将对整个景区造成多方面不安全隐患。从景区安全规划出发,不仅要研究景区游人的生命安全,还要研究景区的生态安全,综合减灾规划对此恰好发挥作用。

三、城市综合减灾规划的基本内容

  城市综合减灾规划实质上是一种城市安全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它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下面给出城市综合减灾思想指导下的各单一灾种减灾规划,其中也渗透了综合减灾的内容。
  ⑴ 城市消防规划
  城市消防站(队)建设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的消防建设(道路、管网、河湖、消防水池等)。
  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与危险性评估。
  ⑵ 城市防震减灾规划
  城市建设(包括不同性质的工程建设)布局与避让地震活断层。
  处在地震次生灾害不利地段的城区、城镇及村镇的避让或安全处理。
  不同地区工程建设(包括农居)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
  城区和城镇区(人员密集地区)避险场地布局和建设规划。
  地震监测体系规划系统(含前兆、测震和强震三大台网系统)。
  农居建设地震安全规划。
  地震减灾技术与城市建设发展规划。
  地震应急救援规划。
  社会地震宣教网点布局及建设规划。
  ⑶ 城市地质灾害减灾规划
  地质灾害发育现状、特征及危害性。
  地区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划。
  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分布现状,泥石流及滑坡灾害、地面塌陷危险区分布。
  地质灾害发生发展趋势。
  重点地区(旅游区、重点经济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分期规划建设。
  ⑷ 城市水安全规划
  城市防洪及河湖水系规划研究,如针对现有防洪工程、洪水来源及新的城市土地使用功能布局,提出城市防洪体系。
  水旱灾害防灾减灾规划研究,如针对超标准洪水要划定蓄滞洪淹没区,提出受灾地区公众避险安置规划。
  ⑸城市气象减灾规划
  城市面临的气象灾害及极端天气状况。
  城市化发展使气象灾害出现的新规律及新特点。
  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及应急建设。
  应急联动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主要指研究突发性、灾变性事件与气象的关系)。
  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尚存的问题。
  ⑹ 城市生命线防灾规划
  供水管线事故及次生灾害。
  城市燃气供应的事故隐患。
  城市供热存在的事故隐患。
  城市道桥及排水管网存在的事故隐患。
  ⑺ 地下空间与防空防灾规划
  地下空间防空防灾一体化体系研究。
  地下空间与防空综合研究。
  地下空间自身的防灾综合研究,如地下空间与抗震结合;地下空间与防气象灾害结合;地下空间与防环境灾害结合;地下空间与防止各类人为过失灾害结合等。
  ⑻ 应急交通规划
  现状应急交通系统的分析。
  应急交通系统策略制订。
  应急交通救援、疏散研究。
  应急交通系统规划。
  应急交通系统建设等。
  ⑼ 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规划
  从城市防灾减灾角度回顾安全生产中的问题。
  从空间规划、设施建设提出确保安全生产所需的政策和对策。
  核心体现在对城市人为工业灾害危险性的评价上。
  研究城市自然巨灾诱发人为工业灾害的连锁反应问题。
  研究城市安全生活诸多环节如学校、社区、公共场所等缺少安全规划的问题等。
  ⑽ 森林安全防灾规划
  森林防火规划:指挥系统建设、通讯网络建设、巡护监测网络建设、阻隔网络建设、扑火手段专业化建设等。
  森林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体系:包括森林有害生物监测和预警体系、林业外来有害生物预防与控制体系、森林生物灾害的生态调控技术体系、森林生物灾害的控灾体系等。
  ⑾ 城市救灾规划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管理,实现市、区、街三级联网,实现各类灾情资源共享。
  建立灾害评估制度,重点解决城市灾害评估问题,提高灾情核实的科学准确性。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