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开展了液氯液氨使用安全专项整治。根据市局统一部署,我们组织开展了液氯液氨使用单位摸排,排查出4家液氯使用单位和13家液氨使用单位。组织中介机构对17家液氯液氨使用企业进行了安全评估,排查危化品储存使用环节的隐患,分析了危险有害因素,提出了整改措施。指导区供排水有限公司按照《青岛市液氯管理办法》和技术方案规范了4家水厂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了液氯泄漏事故应急预案,并进行了演练。投资30余万元购置了进口呼吸器、隔离式防毒面具及防护服等。液氨使用单位安全整治正在进行中,力争今年全部达到《青岛市液氨使用安全管理规定》的标准要求。
三是实施了重点监控企业“保姆式监管”和“重大危险源专家专盯”机制。根据市安监局要求,对被列入全市重点监控的5家企业实施了“保健式检查、保姆式监管”的监管模式。严格督促5家企业落实了监管模式,其中丽东化工和益佳阳鸿公司委托中介机构进行监管,液化空气、澳东化工和吉宝油气公司分别聘请专家实施重点监管。为扩大重点监控范围,我局又创新监管模式,建立了重大危险源专家专盯机制,先对全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单位进行了普查,确定56家重大危险源单位。又组织中介机构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了逐一评估,根据危险等级分成三类,其中一类5个,二类19个,三类32个。制定了《开发区重大危险源专家专盯暂行办法》,从专家库中筛选了14名危化品专家聘为重大危险源专盯专家,每人负责4个重大危险源单位。委托专家对一类危险源,每月检查一次,对二类危险源每季度检查一次,对三类危险源每半年检查一次,切实加强了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监管,保证了生产安全。
我们特别重视重点监控企业检修期间安全,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安全。青岛丽东化工公司于2月1日停产检修,为确保停车和检修期间安全,我们邀请2名市级安全专家两次上门实地检查和评估,提出安全防范专家意见18条,并严格落实企业每周动态报告和安监部门每周上门检查制度,保证了该公司停产检修和复产安全。
四是组织开展了危化品安全专项检查。在每年春秋两季例行的安全生产集中大检查中,安排危险化学品专项检查组,对全区危化品生产、储存、经营和使用单位进行拉网检查。在春季安全生产大检查中,专门组成危化品检查组,检查危化品生产储存企业20余家,重点检查了企业安全投入、安全费用提取情况和现场安全状况,查处隐患70余条。六月份,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集中组织开展了危化品专项执法检查,共检查危化品重点单位77家,查处隐患和各类问题279处,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44份。
五是开展了加油站安全间距专项检查。邀请多名专家会同执法人员对区内23家加油站进行了全面检查,使用激光测距仪重点检查了站内加油机、通气管口、油罐与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距离。检查发现中石化813站与其南面的长江路街道政法楼安全间距不足,责令其限期采用油气回收技术进行整改,其余22家加油站的安全距离均符合要求。在该站整改期间,分管区长亲自到该站进行视察,对隐患整改提出了具体要求。该加油站已按要求整改完毕。
六、着眼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强化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建设
一是制定了全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预案,组织专家进行了评审,并进一步修订完善,具备了有效指导危化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作用。二是组织各危化品企业分别制定了适应各自实际的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演练,提高企业应急救援能力。全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已全部制定应急救援预案。三是在石化区安全监控中心建设了全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四是建立了包括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在内的12支救援队伍。五是区政府拨专款购置了应急救援指挥车、环保监测车,配备了防火服、防化服等装备。六是深入开展大型应急救援演练活动。2006年6月30日,我区在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组织了“黄岛区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演练”活动,300余人参与,出动各种消防救护车辆20辆。通过这次演练,检验了各项应急救援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我区应急救援队伍的实战能力。2008年4月份,在大炼油正式投产前,组织开展了危化品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组织区公安消防大队、黄岛油库、丽东化工和港务局的十几台消防车参与,有效地整合了消防资源,提高了处置危化品事故的能力。
七、加强安全培训,全面提升危化品行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
一是积极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三级安全教育工作,规范企业三级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培训档案一人一册制度,并专门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档案管理考评。二是每年对大炼油和丽东化工等重点单位组织开展全员安全培训,两年来共培训职工1100余名,提高了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三是大力推进化工行业农民工安全培训教育,通过开展农民工安全知识电视大奖赛和安全技能大赛等形式,有效提高了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自我防范能力。四是根据全省统一安排,组织我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参加了全省统一组织的命题考试,全部取得安全生产管理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