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现场作业风险预控管理办法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06月02日

        (七)负责检查、指导车间现场作业风险预控工作。
        第十四条  各部门风险评估小组主要职责: 
        (一)负责本部门现场作业基准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制订控制措施; 
        (二)负责编制本部门现场作业风险概述,按时报本部门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运行管理部门。 
        第十五条  车间主要职责: 
        (一)负责组织员工学习现场作业风险概述,熟悉风险控制措施;
        (二)负责编制书面安全工作程序,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运行管理部门批准; 
        (三)负责组织开展持续风险评估; 
        (四)负责按照现场作业风险概述要求严格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
        (五)负责对“低风险”以上等级现场作业风险进行全过程管控。 
        第三章  管理内容与要求
        第十六条  现场作业风险预控工作应纳入各部门日常工作中,按照“明确环境信息-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风险预警-风 险控制-监督与改进”的流程形成闭环管理。 
        第十七条  明确环境信息 
        (一)成立现场作业风险评估小组,进行“SEP”法等风险评估方法的培训。 
        (二)收集与现场作业相关的制度、规程、安全技术资料以及事故案例资料。 
        (三)确定评估范围 
        1. 各班组(值)列出本班组现场作业清单,报车间审核。
        2. 各车间对班组现场作业清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进行梳理、审核,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车间现场作业清单,确保覆盖本车间全部现场作业,报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运行管理部门审核。 
        3. 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运行管理部门对车间现场作业清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进行审核,报安全监察部门汇总,形成全厂现场作业清单,确保覆盖本厂全部现场作业。 
        4. 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运行管理部门根据现场作业清单,编制现场作业风险评估计划,下发至各评估小组执行。 
        第十八条  危险源辨识 
        (一)针对现场作业清单中所列每项工作,运用“事故法”和“查表法”辨识出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运用“事故法”、“查表法”和“制度规程法”辨识出第二类危险源。 
        (二)危险源辨识方法
        1. 事故法  首先收集曾经发生的各类事故资料,然后收集或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最后判断识别现场作业过程是否存在相同的“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将其确定为危险源。 
        2. 制度规程法  分析识别现场过程中不符合安全现场制度、规程要求的行为或条件,将其确定为危险源。 
        3. 查表法  对照《现场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中现场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表给出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及说明,分析识别现场作业过程中相同或相近的危险源。
        第十九条  基准风险评估 
        (一)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并结合现场作业实际情况,采用“SEP”法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确定各项现场作业的风险等级,制订风险控制措施,形成现场作业风险概述(格式见附件1)。 
        (二)基准风险评估必须考虑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安全规程以及特定作业区域的要求。 
        (三)现场作业风险概述经各评估小组组长初审,现场技术管理人员、运行管理部门审核,安全监察部门汇总,安全现场委员会批准,形成企业现场作业风险概述。 
        第二十条  基于问题风险评估  针对基准风险评估确定的危险等级为“特高风险”、“高风险”的现场作业以及《高风险作业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高风险作业、发生过不安全事件或未遂事件的现场作业、新的或很少执行的现场作业,采用“工作安全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估。分析方法如下: 
        (一)对现场作业过程进行分解,确定重点工作步骤。 
        (二)针对每一项重点工作步骤,采用定性评估法或“SEP”法进行风险评估,制订风险控制措施。 
        (三)编制书面安全工作程序。
        第二十一条  持续风险评估 
        (一)开工前,工作负责人与工作班成员进行沟通和交底,确保工作班成员知晓并理解本项作业的内容以及相应的风险和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参照基准风险评估和基于问题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条件,采用定性评估法,进一步识别可能遗留的风险,制订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二)操作前,值班负责人应组织操作人、监护人学习基准风险评估和基于问题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具体操作任务,采用定性评估法,进一步识别可能遗留的风险,制订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第二十二条  风险预警 
        (一)进行初始风险等级为“特高风险”、“高风险”的现场作业或《高风险作业管理办法》中规定的高危作业前,执行现场作业的车间(部门)应在现场早会上通报,并在信息系统进行风险预警。 
        (二)当现场作业过程中发生不安全事件或未遂事件以及其他部门发生现场作业不安全事件后,公司或各部门安全监察部门应及时通过信息系统、手机短信、现场早会等形式向有关部门、部门进行风险预警,各部门、部门接到风险预警后,应立即组织对有关现场作业进行风险评估,制订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避免类似事件重复发生。 
        第二十三条  风险控制 
        (一)应根据现场作业风险概述和书面安全工作程序,设立“作业安全见证点”,并纳入检修作业文件包或作业指导书;编制或修订施工方案、 标准工作票、标准操作票、运行规程、检修规程、“两措”计划、应急演练计划等。 
        (二)现场作业、现场区域基准风险评估和持续风险评估得出的风险和控制措施,应填入现场作业风险预控单。 
        (三)书面安全工作程序和现场作业风险预控单应作为安全技术交底的重要内容,组织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学习、掌握,并签字确认。经签字的书面安全工作程序和现场作业风险预控单应作为对应工作票的附件一同保留。 
        (四)应根据现场作业风险评估的风险等级确定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标准。 
        (五)高风险作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作业许可制度。 
        (六)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履行到岗到位职责并签字确认、所有工作班成员均确认实施控制措施后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并签字确认,此项作业才可开工。 
        (七)作业过程中,工作班成员应严格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对不符合要求或未正确执行风险控制措施的应拒绝工作,并汇报相关领导或安全监察人员。 
        (八)检修作业文件包或作业指导书中的“作业安全见证点”,应由现场技术管理人员或安全监察部门管理人员签字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第二十六条  监督检查 
        (一)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和运行管理部门应经常检查风险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发现措施执行不到位,应立即要求整改,同时通过检查不断改进完善控制措施。 
        (二)安全监察部门应根据风险预警,重点对“高风险”以上现场作业的风险控制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章  检查与评价 
        第二十七条  各部门安全监察部门、现场技术部门、运行管理部门应监督、检查现场作业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工作开展情况,对执行效果进行评价,并在每月安全分析会上通报。
        第二十八条  公司各业务主管部门按照风险管理职责分工对各部门现场作业安全风险管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 
        第二十九条  公司安全监察部利用各类安全检查对各部门现场作业安全风险管控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公司安全监察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