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测定步骤
7、测定前对试件进行编号,检查试件加工精度,测量试件尺寸(试件直径应在其高度中部两个垂直的方向测量,求算术平均值)。对试件层理、裂隙、节理、含水状态等及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描述,填入记录表格。
8、按本规范(一)中第11条执行。
9、任取试件3—5件,进行单向抗压强度测定,求出平均破坏载荷值,以此为参考值,估计用于测定弹性能量指数的煤试件的卸载值。
30页图
图4 WET测试系统
1—上加压板 2—试件 3—载荷传感器 4—球形座 5—下加压板; 6—位移传感器; 7—磁力表架; 8—X—Y函数仪; 9—动态应变仪。
10、将压力传感器和试件放在压力机下加压板中心,并使三者的轴线重合。
11、安装位移传感器。依次将载荷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同接收仪器连接(图4)
12、接通仪器电源、预热、调试、检查,使之处于可工作状态。
13、开动压力机,使上压板与试件接触(但此时试件应未受力)后调整仪器零点,然后,以每秒0.5~1Mpa的速度对试件加载。加载到预计破坏载荷的1~5%,同时绘出载荷变形曲线,最后对试件加载到破坏,记下破坏载荷,描述记录破坏特征,填入记录表格。
14、当用电阻应片法测定WT45~87是的有关规定执行。
15、按每秒0.5~1.0Mpa的加载速度逐级加载,以预计破坏载荷的10%的间隔读一次数,记录载荷与应变值,直至达预计载荷的8c%。以加载时的同样间隔,逐级卸载测取读数,卸载至破坏载荷的1~5后,再继续加载至试件破坏,并将破坏载荷,破坏特征,填入记录表。每个试件测定过程读数不得少于5次。
绘制加载和卸载的应力应变曲线。
五、测定结果计算
16、按下式检查测定结果:0.7Pc≤Pc′≤0.9Pc
试中PC—试件破坏载荷,KN;
PC—卸荷点载荷,KN。
卸荷点载荷不满足上式的数据则予以废弃,然后,应补充试件数,直至满足要求的试件数不少于10件。
17、计算弹性能量指数
(1)单个试件弹性能量指数: WET=ΦSP/ΦSt
式中ΦSP—弹性应变能;
ΦSTt—塑性变形能量。
ΦSP、ΦSTt用求积仪或其他方法求出,见图5。
32页图
图5 计算图
1 n
WET= M WETi
ni = 1
式中WET—弹性能量指数平均值;
WETi—第i个定件弹性能量指数;
n—试件个数。
计算结果取一位小数;测定结果按表1判据鉴定。
(三)冲击能量指数的测定
冲击能量指数是在单轴压缩受力状态下,煤样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前所积聚的变形能与峰值后所消耗的变形能之比值,本规范适用于电液伺服试验机或刚性试验机测定冲击能量指数。
一、仪器设备
1、电液伺服试验机或刚性试验机。
2、载荷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或其它变形测定装置。
3、X—Y函数记录仪
二试件规格,加工精度,数量
4、试件规格,加工精度均按(一)中第6、7条执行。
5、试件数量为10件
三、试验系统
6、试验采用电液伺服试验系统或刚性试验机系统,见图6、7。
33页图
图6电液伺服试验系统
1—上加压板;2—试件;3—球形座;4—垫块;5—下加压板;6—磁力表架;7—位移传感器;8—控制柜;9柜;9—X—Y函数仪。
34页图
图7 刚性试验系统
1—上压板;2—刚性柱;3—磁性表座;4—位移传感器;5—试件;6—载荷传感器;7—球形座;8—下压板;9—动态电阻应变仪;10—X—Y函数记录仪。
四、测定步骤
7、测定前对煤术的监查、描述等按(一)中第10条执行
8、按本规范(一)中第11条执行
9、根据试验单轴抗压强度;破坏状态等力学特征,选择合适的变形速率,一般变形速率控制在(0.5~1)×105mmS以内。
10、采用伺服试验系统时,首先将试件置于试验机的承压板中心,调整球形座,使试件受力均匀。煤试件多呈脆性破坏,应加保护罩。开动试验机,使试件与上加压板接触,此时载荷显示器有少许载荷指示。11、安装位移传感器,调整控制柜各有关旋钮到指定位置,按选定的应变速率加载至应力应变全程曲线绘出为止。
12、采用刚性机试验系统时,将四根刚性柱放在压力机上下压板中间,在四根刚性柱中间放球形座和载荷传感器,其上放试件。要求试件顶面与上加压板平行并高出刚性柱1Cm左右。
13、在试件再侧安装量测位移传感器,将两支位移传感器串联按半桥桥路连接,接入动态应变仪。通过动态应变仪输出端把位移与压力信号接入X—Y函数记录仪。
接通各仪器电源,预热15—30分钟。根据试件破坏特性,选择仪器各有关旋钮位置,并预调平衡,使之处于工作状态。
14、开动压力机按每秒0.5—1Mpa的速度加载,当加载到预计破坏载荷的70—80%时,停止加载。将四根刚性柱与上压板紧密接触,继续开动压力机,按每秒(0.5—1)×10-5ma的变形速率加载至应力应变全程曲线绘出。
15、记录加载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对破坏后的状况进行描述。
一、测定结果计算
16、按全应力变曲线的峰值后段特性分成Ⅰ类曲线和Ⅱ类曲线;即以过峰值强度的垂线为分界,曲线后段位于右边为Ⅰ类曲线,位于左边为Ⅱ类曲线,如图8。
36页
图8两类典型的应力应变全程曲线
17、对Ⅰ类曲线用求积仪或其他方法求出峰值前后曲线下方的面积Fx、Fs,见图9。
图9
37页
图9应力应变全程曲线
图中Fs是OC段曲线下的面积,即加载过程中煤样积聚的能量;Fx是CD段曲线下的面积,即煤样破坏消耗的能量。D为残余强度的初始点,其确定方法:采用上升段曲线的切线与ε轴垂线交点的距离EQ,截取QF=EQ,由F引ε轴垂线交下降段曲线为D。
18、单个试件冲击能量指数按下式计算: Fs
KE=
FX
19、每组试件冲击能指数KE取其试件的算术平均值,测定结果按给定的判据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