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氧气( O2 )
氧气是强烈的助燃烧气体,高温下,纯氧十分活泼;温度不变而压力增加时,可以和油类发生急剧的化学反应,并引起发热自燃,进而产生强烈爆炸。
氧气瓶一定要远离并防止与油类或盛过油类物质的容器接触。
氧气瓶禁止放于阳光曝晒的地方。氧气瓶要与氢气等可燃性气体的钢瓶隔开。并绝对避免让其他可燃性气体混入氧气瓶;禁止用(或误用)盛过其他可燃性气体的气瓶来充灌氧气。
将氧气排放到大气中时,要查明在其附近不会引起火灾等危险后,才可排放。
(七)事故的急救和处理
1.火灾
( 1 )扑灭火源。一旦发生火情,实验室人员应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及时采取灭火措施,防止火势的扩大。先立即切断电源,有煤气的地方,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移走可燃物,用湿布或石棉布覆盖火源灭火。若火势较猛,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灭火器进行灭火,并立即与有关部门联系,请求救援。若衣服着火,不可慌张乱跑,应立即用湿布或石棉布灭火,如果燃烧面积较大,可躺在地上打滚灭火。
实验室内的灭火器材要定期检查和更换药液,不得使用过期的消防器材。灭火器的喷嘴应畅通,如遇堵塞应用铁丝疏通,以免使用时造成爆炸事故。
( 2 )灭火材料。发生火灾时,针对起火区情况、燃烧物质性质,选择相适应的灭火器材灭火。常用灭火器的类型和适用范围见表3。
表3 常用灭火器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类型 | 药液成分 | 适用范围 |
酸碱式 | H2SO4 、Na2CO3 | 非油类及电器类失火的一般火灾 |
泡沫式 | A12(SO4)3、NaHCO3 | 油类失火 |
二氧化碳 | 液体CO2 | 电器失火 |
四氯化碳 | 液体CCl4 | 电器失火 |
干粉灭火 | 粉末主要成分为Na2C03等盐类物质,加人适量润滑剂、防潮剂 | 油类、可燃气体、电气设备、精密仪器、文件记录和遇水燃烧等物品的初起火灾 |
1211 | CF2ClBr | 油类、有机溶剂、高压电气设备、精密仪器等失火 |
水是常用的灭火材料。但是,实验室发生火灾时要慎重选择是否用水来灭火。凡遇水分解产生可燃气体和热量的物质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否则可能扩大燃烧面积从而造成更大的火灾;比水轻且不与水混溶的易燃物着火,不能用水灭火,否则易燃物浮在水面上随水流动,扩大燃烧面积,起不到灭火作用;由电器原因而引起的火灾,在没有切断电源的情况下也不可用水灭火,以防因水能导电而造成触电事故。
2.触电
( 1 ) 遇到触电事故,首先应当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可拉下电源开关或用绝缘物将电源线拨开,不能徒手拉触电者,以免抢救者自己被电流击倒。
( 2 ) 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抬至空气新鲜处,如情况不严重且能在短期内自行恢复知觉。若已停止呼吸,应立即解开上衣,进行人工呼吸或同时给氧,并迅速与医院联系。抢救要有耐心,有时需连续进行数小时。抢救触电者,不应注射强心兴奋剂。
3.实验室外伤
实验室常见的外伤有切割引起的外伤,加热灼烧引起的烫伤,化学药品等引起的腐蚀、灼烧性伤害,爆炸引起的炸伤等。
( 1 ) 割伤
切割引起的外伤,若有玻璃碎屑混入伤口能自行取出的,须立即取出。将伤口清理干净后,在伤口上涂抹红药水或龙胆紫药水。伤口消毒后可用止血粉外敷,再用消毒纱布包扎。对外伤引起的出血,关键是保持创面清洁,进行压迫止血。
伤口清理应用消毒镊子或消毒纱布把伤口清理干净,并用3.5 %的碘酒涂在伤口四周。碘酒是消毒药物,也可使毛细管止血。
实验室对于创伤的处理,只能做一些进医务室前准备。除小伤外,一般都应由医务人员处理为宜。
( 2 ) 烧伤
烧伤包括烫伤和火伤。按其伤势的轻重可以分为三级:一级烧伤,皮肤红痛或红肿;二级烧伤,皮肤起泡;三级烧伤,组织破坏,皮肤呈现棕色或黑色,烫伤有时呈白色。
对四肢及躯干二级烧伤,面积又不大者,可以用薄油纱布覆盖在已清洗(可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洗后,再用1:2000 新洁尔灭冲洗)拭干的伤面,并用几层纱布包裹,隔天即须更换敷料。最好也应去医院处理。
凡烧伤面积大,三级烧伤的患者,尽可能采用暴露疗法,不宜包扎,应由医生在医院进行治疗。
急救的主要目的是使受伤皮肤表面不受感染。当伤及身体表面积较大时,应将伤者衣服脱去(必要时应用剪刀剪开衣服,防止伤及皮肉), 用消毒纱布和洁净的布被单盖好身体,立即送医院治疗。烧伤患者身体损失大量水分,因此必须及时补给大量温热饮料(可以在100 mL 水中加食盐0.3g、碳酸氢钠0.15g 、糖精0.04g)或盐开水,以防患者休克。对正在休克期的伤员,不能未作处理即送往医院,这样会加重休克。最好请医护人员前来抢救。送伤者至医院时要防寒、防暑、防颠,必要时还要输液或止痛。
( 3 ) 化学灼伤
化学灼伤时,应迅速解脱衣服,清除皮肤上的化学药品并用大量干净的水冲洗。再用清除这种有害药品的特种溶剂、溶液或药剂仔细处理(见表4) ,严重的应送医院治疗。
表4 化学灼伤的急救或治疗
单质和化合物 | 急救或治疗方法 |
碱类:KOH 、NaOH 、NH3 、CaO、Na2CO3 、K2CO3 | 立即用大量的水洗涤,然后用醋酸溶液(20g/L)冲洗或撒硼酸粉。CaO的灼烧伤,可用任一植物油洗涤伤口 |
碱金属氰化物、氢氰酸 | 先用KMnO4 溶液洗,再用(NH4)2S 溶液漂洗 |
溴 | 用1体积25%的氨水+l体积松节油+10 体积95% 乙醇混合液处理 |
铬酸 | 先用大量水冲,然后用(NH4)2S 溶液漂洗 |
氢氟酸 | 先用大量冷水冲洗至表面发红,然后用50g/L的NaHCO3 溶液洗,再以2:1 甘油和氧化镁悬浮剂涂抹,并用消毒纱布包扎 |
磷 | 不可将创伤面暴露于空气或用油质类涂抹。应先用10g/L CuSO4溶液洗净残余的磷,再用(1:1 000 ) KMnO4湿敷,外涂以保护剂,用绷带包扎 |
苯酚 | 先用大量水冲,再用4 体积70%乙醇和1 体积氯化铁( 0.3 mol/L)的混合液洗 |
氯化锌、硝酸银 | 先用水冲,再用50 g/L NaHC03 漂洗,涂油膏及磺胺粉 |
酸类: H2SO4。、HCl 、HNO3 、H3PO4 、HAC、甲酸、草酸、苦味酸 | 用大量水冲洗,然后用NaHCO3的饱和溶液冲洗 |
硫酸二甲酯 | 不能涂油,不能包扎,应暴露伤处让其挥发 |
假如是眼睛受到化学灼伤,应立即用洗涤器的水流洗涤,洗涤时要避免水流直射眼球,也不要揉搓眼睛。在用大量的细水流洗涤后,如果是碱灼伤,再用20 %硼酸溶液淋洗;如果是酸灼伤,则用3 %碳酸氢钠溶液淋洗。
( 4 ) 中毒
检测工作中接触到的化学药品,很多是对人体有毒的。有些气体、蒸气、烟雾及粉尘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如CO、HCN 、Cl2 、酸雾、NH3 等;而有些则可经未洗净的手,在饮水、进食时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如氰化物、汞盐、砷化物等;还有些是触及皮肤及五官黏膜而进入人体,如汞、S02 、S03 、氮的氧化物、苯胺等。有些化学药品可由几种途径进入人体。有些毒物对人体的毒害可能是慢性的、积累性的,例如汞、砷、铅、苯、酚、卤代烃等,当它们起初进入人体时,量很少,症状不明显,往往被忽视,直到长期接触以后,才出现中毒症状,因此必须足够重视。
对于急性中毒者的抢救,主要是在送往医院或医生来到之前,立即将中毒者从中毒区域救出,并设法排除其体内毒物,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新鲜场所并给予吸氧,脱去污染的衣物,用流动清水及时冲洗皮肤,对于可能引起化学性烧伤或能经皮肤吸收中毒的毒物更要充分冲洗,时间一般不少于20 min ,并考虑选择适当的中和剂中和处理。
必须保护中毒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梗阻。密切观察中毒者意识、瞳孔、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立即处理。
误吞毒物时应立即给中毒者先服催吐剂,如肥皂水、芥末和水、面粉和水、鸡蛋白、牛奶和食用油等缓和刺激,然后用手指伸入喉部使其引起呕吐。
(八)实验室废弃物的管理办法
检测工作中,不能随意将液体或固体废弃物当一般垃圾丢弃,不能随意将有害、有毒废液倒进水槽及排水管道,特别是含重金属的废液,不论浓度高低应全部回收,非经许可不得携带任何废弃物或废液出实验室。实验室须指定专人负责监督检查有毒有害废弃物的管理工作。
实验室须按规定设置收集容器,随时分类收集、分别贮存各种有毒有害废液、固体废弃物(或称废固)等,做到定点存放,专人负责安全保管。
废液、废固收集贮存容器应无破损并不会被废液、废固腐蚀,容器本体及其存放地点必须张贴危险标志、警告牌和告示等。贮存位置应绝对禁止烟火及渗水,以防意外发生。贮存容器在装填、贮存过程中或搬运时应避免受损。
在常温常压下易爆、易燃及排出有毒气体的危险废弃物必须进行预处理,使之稳定后贮存,否则,按易爆、易燃危险品贮存。
对于过期固体药剂、浓度高的废试剂,必须以原试剂瓶包装,并定期回收。
剧毒物品(含药品)的残渣或过期的剧毒物品由各实验室统一收存,妥善保管,报当地环保和公安部门统一处理。具体剧毒物品种类可查《 剧毒化学品名录》 。盛装、研磨、搅拌剧毒物品的工具必须固定,不得挪作他用或乱扔乱放,使用后的包装必须统一存放、处理。
带有放射性的废弃物须在指定的具有明显标志的容器内封闭保存,并报当地环保和公安部门统一处理。贮存期间,严防泄漏、丢失和被盗。
不同废液在倒进废液桶前须确认或检测其相容性,按标签指示分门别类倒入相应的废液收集容器中,禁止将不相容的废液混装在同一废液容器内,以防发生化学反应而爆炸。
储存或处理废弃物之前,如果方便可行,应在实验室内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或降低危险危害程度的前处理,要积极考虑废液的二次利用,如可将废铬酸混合液用于分解有机物,以及将废酸、废碱互相中和。因为在实验室内,废液性质是最明确的,如若排入管道后再分析处理,或搬运到较远的地方处理,难免会造成处理时间、人力、物力以及费用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