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
500
450
400
600
350
手 腕
3000
足 踝 骨
2400
腕部以上至肘部
3600
肘部以上包括肩部骨节
4500
膝部以上任何部分
4500
足踝以上至膝盖
3000
官 能 残 废
一眼失明(无论另一眼是否有视力)
1800
两眼失明(在一次事故中)
6000
两耳全部失听(在一次事故中)
3000
一耳全部失听(无论另一耳有无听觉)
600
不能治愈的疝气(能治愈者以实际损失日计)
50
表1 工人作业环境中粉尘浓度及分散度测定结果
注:游离SiO2含量为1.02%(0.75%~1.29%)
2 体检情况:调查组工人呼吸系统症状检出率,咳嗽(34.95%)、咳痰(36.89%)、胸部紧束感(69.90%)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慢性支气管炎检出率调查组为25.24%,明显高于对照组(2.22%),有极显著意义(P<0.01)。汗疱疹、湿疹、疣、毛囊炎、痤疮、癣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表2 接触腈纶粉尘作业者鼻咽部症状
调查组胸部X线表现,肺纹理增多和紊乱分别为15例(14.56%)和20例(19.42%);肺纹理增粗和伸展的7例(6.80%);接尘工龄长的工人肺野呈毛玻璃样感,有的工人在中或下肺区出现密集Ⅰ级的不规则型小阴影“s",在此背景上有散在“p"小阴影,其中4例可见不足诊断为尘肺的小阴影,检出率为3.88%,均发生在不吸烟的女性工人中,其接触腈纶粉尘的工龄均为12.3年(3.8~14.7年)。肺通气功能测定结果,用实测值占估计值的百分比,对调查组与对照组8项肺功能测定指标进行了比较,其结果除FEV1.0/FVC%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5),其他6项(FEV1.0,PEF,V75,V50,V25)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表明调查组的肺通气功能受到明显的损伤。
1 腈纶生产过程中存在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其有毒气体的急慢性危害已引起高度重视,但关于腈纶粉尘的职业危害问题及腈纶粉尘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危害报道较少。本次调查共监测车间空气中腈纶粉尘70个样品,平均粉尘浓度为4.2(0.1~24)mg/m3,粉尘分散度<5μm的占92%,游离SiO2含量为1.02%。体检接触腈纶粉尘的99名工人,并用33名行政人员体检结果作为对照,接触者咳嗽、咳痰、胸部紧束感、鼻腔干痒感和皮肤瘙痒感等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见腈纶粉尘对上呼吸道及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这可能是因为腈纶粉尘具有相对密度小、荷静电及磨擦系数大等特点,且呈条状纤维、端段锐利,易于沉降于上呼吸道壁和皮肤、黏膜的表面,从而产生机械刺激和损伤作用。
2 本次调查组胸部X线表现肺纹理增多和紊乱分别为14.56%和19.42%,肺纹理增粗和伸展的占6.80%;接尘工龄长的工人肺影呈毛玻璃样感,有的工人在中或下肺区出现密集Ⅰ级的不规划小阴影“s",在此背景下有的有散在“p"小阴影,均发生在不吸烟的女性工人中,其接触腈纶粉尘的工龄平均为12.3年。说明长期接触腈纶粉尘造成接触工人胸部X线表现虽不足以诊断为尘肺,但对工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3 尘肺诊断虽主要依靠胸部X线检查,它可反映肺的形态变化,但不能早期发现肺通气功能的早期损害。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肺功能FVC,FEV1.0,PEF,V75,V50,25对腈纶粉尘作业工人肺功能改变是比较敏感的指标。建议肺功能测定指标可作为劳动能力鉴定和腈纶粉尘作业预防性监测的重要依据。
4 本次调查接触腈纶粉尘99名女工的工龄为1~14.7年,多数工龄在5年左右,肺功能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呼吸道和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紊乱和伸展,且有阴影,说明在现在平均浓度4.22mg/m3环境中工作,工人不受损害的工作年限较短,可见现场腈纶粉尘浓度超过2mg/m3(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卫生标准时不能充分保护工人健康。
(夏猛 王桂 许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