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北气南下”主要是为了对接从俄罗斯引进的管道天然气;“海气(LNG)登陆”主要是考虑沿海气田气以及引进LNG;“就近外供”是指优先考虑气源周边的天然气市场,节约天然气中游管输的巨大投资成本。
1.3 积极开发利用煤层气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初步预测陆上埋深2000m以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有30~35万亿m3,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已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中的优选项目。预计到2010年中国煤层气产量将要达到100亿m3/a。因此,必须加强天然气地质和开发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和推广,形成适合中国煤层气特点的勘探开发模式。
1.4 加快海洋天然气开发
中国近海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占全海域天然气资源总量的62.3%)、东海西湖凹陷及渤海海域(占全海域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7.7%)。目前已经发现了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东海盆地西湖凹陷、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等五个含气区。与之相毗邻的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环渤海湾地区,都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但这些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短缺,主要靠北煤南运、北油南运及从国外进口解决,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天然气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海洋天然气具有广阔的下游用户市场,开发海洋天然气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
目前,南海崖13~3天然气田,已经向香港和海南岛供应天然气,渤海西部气田已向天津供气,东海气田可向上海、浙江供气,南海气田可以向海南和广西供气。
天然气水合物是海洋天然气的另一个亮点。天然气水合物作为21世纪的替代能源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我国除在近海进行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外,也应在国际海底进行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和研究。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将在今后的调查航次中增加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项目,为我国开发利用天然气水合物这一能源贡献一份力量。
2、引进俄罗斯、中亚等国的天然气
引进国外天然气资源是实现21世纪中国发展外向型能源经济的重点。充分发挥我国的地理优势位置,在北面引进中亚和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实现“西气东输”和“北气南下”的对接;在沿海地区,利用其海运优势,积极引进亚太地区液化天然气,实现“海气登陆”。
俄罗斯Gazprom公司副总裁亚历山大·麦德维德夫在2005年9月21日到24日中俄天然气项目商务谈判中提出,将在东北和新疆两个方向修建天然气管道,总运力将高达600亿m3,超过我国2004年的年产量。
引进俄罗斯天然气的路线方案:东线是将俄罗斯管道天然气从黑龙江引入中国,其中东线方案有两个方向的路径进入:一条从黑龙江正北方向进入,另一条从黑龙江东面进入。然后由东北地区向南输送到京、津、冀、鲁、晋地区,流向为“北气南下”。西线则将中亚各国(如哈萨克里海地区的天然气)和俄罗斯的天然气从新疆引入,对接“西气东输”管道,流向为“西气东输”。引进俄罗斯天然气东西2条管线的设计运输容量将分别达到200~300亿m3。
3、引进亚太地区的液化天然气
LNG作为三大气源(国产管道气、进口管道气和进口LNG)之一参与供气,形成互为补充的多气源供气格局,将大大提高城市天然气供应的可靠性。而LNG气源具有供气机动灵活的特点,将有效改善系统的调峰能力,增加天然气储备,提高城市供气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进和保证国民经济有效、平稳发展。
在长江以南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福建沿海等地,充分利用其沿海航运便利的优势条件,引进液化天然气项目。
LNG是影响国内天然气资源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LNG进口加快,我国将成为亚太地区新兴的LNG市场。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LNG项目建成投产,而且引进LNG从立项到投产至少需要5年时间。LNG要想在天然气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亚太地区是目前世界LNG最主要的进出口地区,也是最大的LNG消费区,LNG进口量占世界LNG贸易总量的70%左右。
根据世界各国LNG计划实施的进度,预计2010年前后LNG市场将从目前的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过渡。无论从资源还是成本来说,这都是一个挑战。我国应加快LNG的战略规划和建设,并通过LNG气源多元化以及各接收终端不同气源互保互供,相互调剂,以保障国家天然气供应安全。
4、加强天然气需求侧管理的基础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后一段时间内天然气供需紧张状况将日渐凸现。近一两年,川渝地区已经出现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势。解决全国性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一方面要十分重视天然气产能、输配气管网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天然气供应;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天然气需求侧管理意识,今后需要高度重视天然气需求侧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