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加强与临床的沟通
在检验过程中,发现有特殊异常的标本,某项指标对患者而言处在一种相对危险的状态下,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的时候应该及时与临床沟通。以利于临床医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检查、治疗、监护措施。例如:常规生化检查发现血钾高于正常上限,心肌酶显著增高,血常规发现白细胞明显减低。这些情况应该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与临床沟通,了解病情,而不能等待常规的结果发送。此外,在一些检验结果难以解释时,也应与临床沟通,了解是否存在影响结果的因素,标本采集和保管是否合乎要求,尽可能地排除干扰因素,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
4 完善检验报告的书写
完善检验报告的书写主要包括两方面:(1)形式上的,检验报告应该遵循《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的要求,做到完整、准确、及时。切忌涂改、伪造检验报告。对于报告复核过程中,需要修改的地方,不能涂抹,而应该将错误的用横线删除,但保留字迹清晰可辨,并将正确的内容在旁边书写。(2)内容上的完善。例如检验报告的描述应该力求科学、客观、严谨。例如血涂片找疟原虫,报告应写为:薄(厚)片法,发现(未发现)疟原虫,而不应写:疟原虫检查阴性。骨髓涂片中发现异常形态细胞或者可疑细胞时,应该描述细胞形态,报告诊断,而不要直接写诊断,没有描述。
总之,检验科医疗纠纷的防范是个系统工程,从标本采集--运送--处理--分析--质控--结果审核--报告--报告返回临床的系列环节都应做到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切实保证检验质量,强化质量管理,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更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
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
一、 实验室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既往进行的该种污染物的生物安全危害度评估结果,快速有效的对意外暴露人员进行紧急医学处置;对污染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清除和控制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扩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暴露人员的医学观察等原则和步骤进行处理;
1、 根据既往进行的生物安全危害度的评估和暴露的程度即时进行现场紧急医学处置,消除或最大程度降低病原微生物对暴露人员的伤害;同时,有效的污染区域进行防控,最大限度的防止污染物对周围人员和环境的污染。
2、 一般性的事故可在紧急医学处置后,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以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
3、 当重大事故发生时,在进行紧急医学处置的同时,要立即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情况;立即协调现场紧急处理和周围环境污染防控;协调评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和对暴露人员的伤害程度;对药物可以治疗和预防该污染物感染的,力争在暴露后最短时间内开始预防性用药;留取暴露人员相应的标本备检,并同时进行医学观察。
4、建立意外事故登记,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接触物种类(培养液、血液或其他体液)的情况;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是否采用药物预防疗法;定期检测的日期、检测项目和结果。
二、 意外事故现场处理方法:工作人员发生意外事故时,如针刺损伤、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紧急医学处置 (根据事故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根据生物安全危害度和暴露程度,现场初步评估职业暴露危害程度和选择处理方式。
1、化学污染: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根据造成污染的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用药;在发生事件后的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汇报,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2、 锐器刺伤:
(1)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后,应立即采用相应保护措施,清创,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 意外受伤后必须在48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3)可疑被HB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价抗体和乙肝疫苗;
(4)可疑被HI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及时找相关专家就诊,根据专家意见预防性用药,并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根据专科医生建议行周期性复查(如 6周、12周、6个月等)。
3、皮肤、粘膜、角膜被污染
(1)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2)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3)及时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报告,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4、标本污染
(1)棉质工作服、衣物有明显污染时,可随时用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2) 各种表面若被明显污染,用1000-2000mg/l有效氯溶液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表面,保持30-60分钟,再擦除,拖把或抹布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小时。
3) 仪器污染应考虑消毒方法对仪器的损伤,和对检测项目的影响,选用适当的方法。
每一个从事感染性微生物工作的实验室都应当制订针对所操作微生物和动物危害的安全防护措施。在任何涉及处理或储存危险度3 级和4 级微生物的实验室(三级生物安全水平的防护实验室和四级生物安全水平的最高防护实验室),都必须有一份关于处理实验室和动物设施意外事故的书面方案。国家和/或当地的卫生部门要参与制订应急预案。
意外事故应对方案
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应当提供以下操作规范:
1、防备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和爆炸
2、生物危害的危险度评估
3、意外暴露的处理和清除污染
4、人员和动物从现场的紧急撤离
5、人员暴露和受伤的紧急医疗处理
6、暴露人员的医疗监护
7、暴露人员的临床处理
8、流行病学调查
9、事故后的继续操作。
在制定意外事故应对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1、高危险度等级微生物的鉴定
2、高危险区域的地点,如实验室、储藏室和动物房
3、明确处于危险的个体和人群
4、明确责任人员及其责任,如生物安全官员、安全人员、地方卫生部门、临床医生、微生物学家、兽医学家、流行病学家以及消防和警务部门
5、列出能接受暴露或感染人员进行治疗和隔离的单位
6、暴露或感染人员的转移
7、列出免疫血清、疫苗、药品、特殊仪器和物资的来源
8、应急装备的供应,如防护服、消毒剂、化学和生物学的溢出处理盒、清除污染的器材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