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的习惯是需要干预和正确引导的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事实上,我们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这些习惯小到握笔姿势、说话语气等微不足道的事情,大到关乎身体健康和安全的事情,比如开车系安全带等。很多员工大部分时间是与机器打交道,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工作习惯。一个人工作习惯的形成或者改变,与他自身的情况以及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习惯会无意识地决定一个人所作的决策或行动,而个人的决策方式和行为方式,往往对他所在部门或班组的业绩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安全方面,这种影响会强烈得多,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或毁灭性的。
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的行为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己的习惯在工作、生活、与人交往或是思考问题。因此安全管理要求企业中的每个员工都要以“安全第一”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和付诸行动。习惯是需要干预和正确引导的,这个过程中,首先是最高管理层的领导作用,其次是安全管理部门的干预和正确引导作用,二者缺一不可。经过干预和引导,并利用制度进行强化,对正确的进行鼓励,经过长期的努力,是会取得成效的。当企业员工“按章办事”成为习惯,“三思而后行”成为习惯,安全问题“优先考虑”成为习惯时,这些“习惯”的总和所体现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这正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的企业所需要的。
五.充分发挥奖惩制度的杠杆作用
以人为本,首先要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身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是一种人力资源,都是企业的宝贵财富。要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要让员工参与安全信息交流和决策,如开展安全工作的合理化建议,就是一种最好的体现。从本质上讲,技术工作和安全工作是紧密相连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的全过程中都含有安全工作,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工程技术人员在生产安全中的作用。
没有奖惩制度就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没有竞争机制就不能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安全奖惩制度,是把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有关安全的事项全部纳入奖惩考核,把好安全生产关,不让事故苗头出现。安全状况要同班组、部门(车间)的经济收入挂钩考核,对班组、部门(车间)安全考核可分为优、中、差三个档次来评分奖罚 。
精神或物质奖励是重要的激励手段,是满足人的自尊需要,激发人的奋发进取的重要手段,在精神上调动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其激励深度大,维持时间长。通过开展“安全在我心中”活动,评选季度、年度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活动,对评选出的先进部门(车间)、先进班组、先进个人,进行精神或物质奖励,使获奖的集体或个人有一种荣誉感和继续向上的信念,使职工也因不甘落后而产生争当先进的决心;奖罚机制的运行,将形成一种学先进,赶先进的安全生产氛围。
六.进一步改善员工的生产、工作现场环境
研究表明人的智能发挥程度、精力集中状态、情绪表现等等,都和工作环境条件,如噪音、房间色彩、人体生物钟等有关联;这些潜在的因素都会对安全构成一些影响。因此:生产现场环境要清洁卫生,安全卫生设施要完善,工作区域温度、湿度、亮度、噪声等指标要符合生产要求。办公室、车间、更衣室等场所要做到窗明壁净;给人一种舒适的环境,是很重要的。 生产设备、机器、管道要整洁,安全附件齐全,要做到沟见底、轴见光、设备见本色。及时消除跑冒滴漏,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生产半成品、成品要摆放整齐;各种工具、器材实行定置、定位,做到物流有序,安全标志齐全,安全色标醒目。
岗位工艺技术规程、设备维护检修规程、安全技术规程齐全,并要张贴在醒目位置。重要岗位要实行操作票制度。
七.结束语
我们在提高员工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时,还应该正视员工的观念、道德、伦理、修养等最基本、最深层的人文因素;这些因素就是人的素质,它深刻影响着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结果。要保证员工的行为和生产中的安全性,就要“以人为本”从人的基本素质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正确引导、善意干预来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增强员工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