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中我们也是能够得到一些启示的:首先,各国核电站建设应坚持科学理性、慎重冷静原则。许多国家核电站密度过大,核电量比例过高,风险性巨大,如美国建有核电站104个、法国58个、日本55个,核电量占总用电量比例分别高达20%、80%、30%,并且还有许多在建、待批核电站项目,而且核电站密度过大,分布全国,民众如同生活在火山口上。如此建立在资源过度消费基础之上的所谓幸福舒适的高质量生活模式,令人难以效仿。还有就是地域狭小的国家、地区不宜建设核电站。否则,一旦发生重大核泄漏事故,民众生存环境必将遭到毁灭性破坏,并引发严重的社会秩序混乱。
3.研究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通过对国内外的这些典型灾害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灾害的不确定性,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我们就可以总结出研究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天灾不可抗拒,但可以预防,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人祸为何频发不止,除了责任人无视生命,践踏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不力等因素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整个社会缺乏一种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的熏陶教育还很不够。因为文化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也就是说,安全文化决定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决定人的安全观念,安全观念决定人的安全行为。由此我认为,没有安全文化和安全教育,就不可能有安全的行为和安全的生存、生产发展环境。重大事故的频发、问责风暴的骤起和血的教训警醒:我们安全高于一切。
通过对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的学习,我们可以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注重灾害防治、创建安全城市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坚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综治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今城市化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灾害造成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研究城市灾害与安全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加深对其的研究,可以减少灾难以后的损失,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现代城市安全运行中的城市灾害与安全管理研究有助于理解事故灾难风险的本质,强化我们对城市安全运行脆弱性和风险的认识,把握城市安全运行中的脆弱性及其对致灾因素的承受程度;有利于我们收集城市安全运行中的信息和资料,为城市安全运行风险作好预测预警工作;有利于促进城市安全管理理念的转变,积极探讨城市运行中脆弱性治理的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提高现代城市安全运行中抵御风险和防范危机的能力,保障现代城市安全平稳运行。
4.城市安全形成与影响因素
4.1 城市安全形成
城市中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活动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状态,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城市地区生态的恶化和灾害的发生。城市的特点使得城市对灾害具有放大作用。城市是各种要素(如人员、建筑、社区和基础设施)高度集中的地区,是社会因素最复杂、最集中的地方,它们往往形成网络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城市公共设施状态以及城市对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和城市的管理能力对城市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起着很大的作用。 由于城市无法控制外来居民的增长,又没有能力提供基本的服务,而使城市地区的防灾减灾变得更加复杂。
城市灾害与安全的形成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孕育期->潜伏期->预兆期->爆发期->持续期->衰减期->孕育期…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城市灾害与安全的孕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孕灾因子相互作用,为灾害的发生创造有利条件。经过孕育期的发展,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开始进入量的积累阶段,但致灾因子对承灾体并不产生明显的破坏作用,自然灾害处于“暗发生”阶段,以致人们往往不能察觉灾害的存在。当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经过量的变化,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往往在其自然形态方面或与之相关联的其它方面表现出某种特殊的迹象来,常常预示着不久之后灾害的迅速发生。致灾因子开始对承灾体产生破坏作用的阶段称为爆发期。持续期是灾害大发生的阶段,灾区迅速扩散,灾情全面形成。灾害的发生是物质和能量聚散的结果。平息期:灾害载体的破坏力弱化到一定程度,不再对承灾体构成危害时,自然灾害的发生即进入平息期。
4.2城市安全的影响因素
首先,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而使具有强烈破坏性的灾害在不断增加,这个巨大的人群及其活动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聚集而使全球变暖,这种变化将严重地改变着正常的生态模式,从而对农业、水文、流行病、物种、强烈风暴、海平面和沿海潮水等造成影响,从而导致自然灾害数量的急剧增加;其次,当今时代,具有潜在危险的技术以及物品越来越多,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失误的机会;第三,城市骚乱、恐怖主义以及其他人类的各种故意扰乱活动的威胁时时存在,尤其是在和平时期的类似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会对人类社会引发更强的破坏和动荡性灾难;第四,城市的脆弱性和人类“向阳不向阴”的天性有关。人类总是偏好有利自己或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单向行为,比如,对资源占有和利用的态度。
从各功能区域的影响因素来看,各功能区的影响因素相差不大,然而,不同的区域各影响因素的危险等级不同,即危害程度不同,在进行城市公共安全评价时,需根据城市评价区域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规划,首先对各区域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级,确定重大危险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所谓重大危险源,广义地讲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在这里,属于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属于同一个重大危险源。城市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是城市公共安全评价的基础和关键。
5. 保障和构建城市安全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第一、建立科学而完善的灾害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的全过程监控机制,并将灾害风险管理列入采取充分和成功减灾政策和措施的必要步骤和作为减灾的一个首要原则;
第二、构建灾害风险管理的协调机制和法制体系;
第三、将减灾的理念和灾害风险管理整合到城市发展规划和管理过程中;
第四、加强对城市灾害链、灾害机理、灾害区划、灾害评估及灾害预警系统的综合研究。建立城市灾害信息系统,为国家、地区和部门减灾提供综合灾害信息,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开展灾害的系统科学研究共同协作攻关,解决城市灾害的共同难点;
第五、加大对城市灾害防治的投入,加强防灾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市防灾保护能力;
第六、改进灾害风险信息共享和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
第七、确定减灾与发展并重的观点,推动各部门与地区制定与经济建设同步的减灾计划,进行城市灾害的综合评价,提出切合实际的因灾设防,因地减灾,同域和异域协同减灾的途径和措施,实现国民经济与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协调发展;
第八、打击地方保护主义,主顾本单位的眼前利益,忽视社会利益的消极思想,树立全民动员、综合防灾、全局一盘棋的思想;
第九、鼓励和引导企业、社区、民间组织和民众等多元的管理主体参与灾害风险管理;
第十、总结减灾经验教训,弥补工作中不足之处,发挥优点,减灾部门要与教育部门通力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将减灾纳入教育总体规划,适应减灾事业发展之需;
第十一、推动减灾工作的社会化,为社会减灾做出贡献,社会化减灾起到纽带和桥梁作用,因为社会既是承灾体,也是减灾体;
第十二、广泛普及“预防文化”和“风险管理”的理念,提高全民灾害风险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