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防范措施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09月19日

一、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
        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综合对不安全行为分析,有诸多因素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其中有个体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客观因素,以及管理因素等。根据员工日常作业中的行为表现,对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如下:
        (一)易发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人群:
        1、新入企员工;2、劳务工;3、工龄长的老员工;4、培训、学习不到位的员工;5、作业流动性大的员工(辅运车辆司机居多); 6、固定岗位点、单岗作业人员;7、情绪低落、心不在焉的员工;8、外委施工队人员等。 
        (二)不安全行为发生的主观原因:
        1、新入企员工对安全作业的概念模糊,不知道怎么做安全、怎么做不安全。
        2、个别劳务工文化程度低,从事一些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时,对此项工作理解不够透彻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
        3、许多工龄较长的老员工,从事此项工作时间较长且未发生过安全事故,思想比较麻痹,总认为自己一直这么干也没有发生事故,久而久之养成习惯性的不安全行为。
        4、个人不能认真参与安全培训、学习,安全意识淡薄,对不安全行为可能会导致的后果认识不足,在具体的作业中随意发生不安全行为。
        5、图省事、怕麻烦,侥幸心里作怪。偶尔的一次不安全行为估计也不会发生事故的心理而发生不安全行为。
        6、作业过程中思想开小差,心思没有用在工作上,导致作业程序不规范,发生不安全行为,甚至造成事故。
        7、作业流动性大的员工,由于违章隐蔽、查处难等实际情况,发生不安全行为。
        8、单岗作业人员主观安全意识松懈,睡岗、脱岗类不安全行为时有发生。
        9、外委施工队人员素质低,流动性大,应付、凑乎的思想导致不安全行为发生。
        (三)不安全行为发生的客观原因:
        1、由于总考虑要完成生产任务才有效益,造成重生产违章指挥,赶产量、进度违章作业,特别在设备抢修过程中极易发生各类不安全行为。
        2、作业环境(条件)较差、设备不完好、安全设施不齐全等因素形成了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客观条件。
        3、单位培训不到位,员工技能和安全意识得不到有效提高,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
        4、单位安全管理机制存在缺陷,形成了不能全员参与治理不安全行为的被动局面。
        5、对不安全行为的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没有对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进行认真的分析梳理,并制定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6、对不安全行为治理的方法和手段简单、粗暴,导致员工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根治。
        7、班前会组织得不好,员工对作业场所情况了解不够,对相关要求掌握不到位,上岗后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8、缺乏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增大了员工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可能性。
        (四)容易发生不安全行为的时间:
        1、设备突发故障抢修时。由于忙于完成抢修任务,而发生各类不安全行为。
        2、中夜班特别凌晨是作业人员精神状态最为不佳的时段,也是单位检查、管控最不力的时段,最容易发生各类不安全行为.
        3、节假日容易出现疲劳上岗,不安全行为随之产生。
        4、检查的管理人员刚离开,作业人员认为检查人员刚走不会再来,违章行为伴之而来。
        二、不安全行为管控措施
        加强基础管理,提高执行力,营造良好氛围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对不安全行为的管控应采取班组、区队强化现场管理;各级领导、业务部门人员强化监管;员工自我约束;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改善作业环境;消除设备、设施缺陷等多方面措施。
        1、调动班组、区队主动管理不安全行为的积极性,从源头上减少和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