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如何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安全管控工作

作者:郭起晋  来源:中核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评论: 更新日期:2025年02月10日

2025年2月8日11时50分许,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2组突发山体滑坡,经初步核查,灾害造成29人失联。初步研判,本次灾害因近期持续降雨及地质条件影响,造成高位山体滑坡转化为碎屑流,形成长约1.2公里的碎屑堆积体。滑坡体厚约10至20米、宽约100米,滑坡方量达到10余万方。目前,滑坡仍在持续。

一、地质灾害原因分析

1.‌地形与地质构造的脆弱性‌:筠连县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带,地质构造复杂多变,历史上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条断裂带和破碎的岩层。区域内广泛分布的页岩和泥岩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风化,形成松散的堆积物,增加了滑坡的风险‌。

2.‌极端气候的推波助澜‌:此次灾害发生在冬季罕见的强降雨期间,单日降雨量突破了历史极值。雨水的入渗导致岩土体的抗剪强度骤降,同时地表径流冲刷坡脚,进一步加剧了坡体的失稳‌。

3.‌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导致大气持水能力增强,未来川南地区极端降雨事件可能更加频繁,进一步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巨大损失,如何做好地质灾害预防治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安全管控工作,需要从完善制度、加强监测预警、规范施工过程、提升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入手,控制和预防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地质灾害预防成功案例

1、甘肃文县“2·3”前山村二社滑坡避险

2024年2月3日15时与2月4日8时,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城关镇前山村二社山体先后两次发生小型滑坡。因巡查发现变形迹象,提前撤离受威胁6户22人,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

2023年6月当地开展汛期排查发现该滑坡区有地下水渗出、地基沉降、房屋变形现象,随即安排专人对该区域开展监测,密切关注坡体变形动态,并建成多级联防网络,划定危险区域,制定了避险方案。2月3日15时,值班人员巡查期间发现4间生产用房有异常现象,立即上报给包村领导与文县自然资源局,同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按避险方案在滑坡发生前完成转移撤离。

及时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建立了24小时值班巡查制度,形成了多级联防网络,群测群防员履职尽责,严格执行预警响应工作要求,有效提升了群众对突发地质灾害避险的配合协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2、山西临县“2·27”杜家岭滑坡避险

2024年2月27日,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杜家岭东塔里与三交刘王沟交界处发生小型滑坡。因村民预警及时,受威胁的6户居民被提前疏散,避免了人员伤亡。

2月27日上午,三交一村村民发现218省道大禹乡杜家岭路段旁山顶上出现裂缝,第一时间通知山体下方居民,并向村支部书记报告了这一情况。收到信息后,当地政府立即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封锁、疏散附近居民,并报告县委、县政府。该县迅速成立工作专班,研究制定应急整治方案和科学治理方案。

这个案例中发出预警的是一个普通农民。近年来开展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使群众防灾减灾观念及避险自救能力显著提升,具备了对突发地质灾害避险的配合协调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为本次成功避险创造有利条件。

3、湖北鹤峰“3·30”高桥村滑坡避险

2024年3月30日23时,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邬阳乡高桥村发生滑坡,造成房屋损毁。因受威胁群众已提前转移避险,避免了1户3人伤亡。

3月26日20时至27日20时,恩施州地质灾害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发出地灾风险黄色预警。接到信息的鹤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迅速组织各乡镇国土资源所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开展巡查排查。29日9时15分,邬阳乡高桥村网格专管员巡查发现高桥村1组村民房屋后山体出现裂缝,立即向邬阳乡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同时协助当地政府紧急将裂缝下方1户3人紧急转移到亲戚家中,并设置警戒线,安排专人值守。30日23时雨势加大,该处发生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

本次成功避险,得益于当地自然资源部门针对短时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及时组织开展监测预警和精细化气象风险预报。基层网格员和群测群防员收到预警信息后能够严格执行预警响应工作要求,加强对网格内高风险区巡查排查。同时,因平时宣传培训到位,群测群防员防灾、避险意识不断提升,能够准确判断临灾险情,提前作出反应,最终实现成功避险。

4、湖南慈利“3·31”慈利隧道出口泥石流避险

2024年3月31日0时30分,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金慈街道长潭河村6组炉慈高速慈利隧道出口发生泥石流,造成山脚10户民房受灾。因提前预警并撤离受威胁的10户130人,避免了人员伤亡。

该点并非在册隐患点,2023年,在地质灾害日常巡排查中发现该地段由于高速公路隧道建设出渣,形成了高陡堆场,极易形成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工作人员对村委会地质灾害负责人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人员及周边居住村民进行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讲,督促村委会安排专人进行巡排查,定时进行观测。3月30日20时40分,当地发布暴雨临灾橙色警报,提醒加强巡查值守,严防灾害发生,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23时59分,长潭河村6组监测员在巡查时发现有大股浑浊水流,立即上报险情,同时通知附近群众转移至安全地点。31日0时20分,本村居民10户55人和炉慈高速施工人员75人共计130人转移完毕;0时30分,泥石流暴发,体积约2万立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万元。

近年来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特别是工程施工出渣堆放场极易发生灾害。工程建设中,应落实地质灾害风险防控责任,做好工程场地地质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与防范措施。

5、浙江缙云“4·4”贾坑自然村崩塌避险

2024年4月4日9时,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东渡镇南湖村贾坑自然村杨广青房侧斜坡发生崩塌,崩塌方量约100立方米,造成坡前房屋局部损坏。因住户提前转移至安全地带,未造成人员伤亡。

该灾害点位平时有零星石块掉落,在全县开展汛前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时,东渡镇南湖村向缙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反映了该情况。3月15日,缙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东渡镇人民政府、东渡自然资源所和地质灾害技术支撑服务单位专家对该点位进行勘查后,要求南湖村密切关注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做好对该点住户屋后边坡的日常巡查、监测等工作。4月以来,缙云县东渡镇持续降雨。4月3日10时,接到预警信息的缙云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电话形式通知东渡自然资源所,协助南湖村贾坑村杨广青户进行撤离。4月4日9时,该点位发生崩塌。

这是一起巡查排查到位、预警响应及时的成功避险案例。其成功经验表明,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要不折不扣落实“三查”(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与“三个撤离”(提前撤、及时撤、果断撤)的要求,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风险隐患、第一时间避险撤离。

龙山县自然资源局为确保打赢防汛主动仗,做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巡讲,切实做到边宣传边预防,推行“敲门行动”“挪床行动”“睡楼上不睡楼下、睡前屋不睡后屋”等措施,这种因地制宜的“土办法”有效避免了群众因灾伤亡。

三、预防地质灾害的几点思考

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1)制定详细规范:制定一套完整、详细的地质灾害治理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安全标准和责任主体,涵盖从项目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

2)落实安全责任:建立严格的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将安全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明确项目负责人、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等在安全管理中的具体职责,一旦出现安全问题,能够迅速追溯到相关责任人。

2、加强监测与预警

1)构建监测体系: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地面监测设备等多种技术手段,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动态监测。

2)强化预警发布: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及时获取气象、水文等数据,运用专业的地质灾害预警模型,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受威胁区域的群众和相关工作人员。

3、‌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立监测网络,布设专业监测设备(如GPS位移监测、裂缝计、雨量计、地下水位传感器等),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技术定期扫描地形,整合气象、地质数据,建立滑坡预警模型,通过短信、广播等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4、‌工程治理措施‌:完善地表和地下排水设施(如截水沟、盲沟、排水隧洞),减少雨水渗透对山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挡土墙、抗滑桩、锚索、格构梁等工程结构加固不稳定坡体;对陡峭且存在裂缝的山体进行人工削坡,降低坡体重量和滑动力‌。

5、‌生态修复与植被保护‌:恢复植被,种植根系发达的乔木、灌木(如松树、竹类),增强土壤固结能力;修建梯田、拦沙坝,减少水土流失;禁止乱砍滥伐、过度开垦;将滑坡高风险区划为生态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

6、‌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规划‌:定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重点排查山脚村庄、道路、河流沿岸等区域;避免在滑坡高风险区修建房屋、道路;已建成的居民区需逐步实施搬迁避让‌。

7、‌应急管理与公众教育‌:制定山体滑坡应急预案,明确撤离路线、避难场所和救援流程;组织居民参与防灾演练,普及滑坡前兆知识(如地面裂缝、树木倾斜、井水浑浊等);建立村级地质灾害监测员制度,鼓励群众发现异常及时上报。‌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