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如何做好危险源点预控工作。
(1)编制“三卡”。认真编制标准化、规范化的危险性因素控制表。首先,从班组开始,以自下而上、上下结合、施工队专业把关的原则,发动职工群众,抓好危险性因素分析工作。结合本专业、本岗位的各种典型作业(操作),分析出危险源点,对照《规程》及有关制度措施,初步提出作业项目危险因素控制措施,形成危险性因素控制表。经施工队专业技术人员、安全员审查、补充、完善后报项目部安监科审查、备案。
(2)“三卡”编制的主要内容。首先以施工队、班组为单位,按不同专业列出经常从事的作业项目。其次由各专业针对作业内容、工作环境、作业方法、使用的工器具、设备状况和劳动保护的特点以及以往事故经验教训,分析并列出人身伤害的类型和危险因素。三是对每个危险因素都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每项措施均应符合《规程》的规定和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四是要明确监督责任人。
(3)编制“三卡”。作业前危险源点确认以危险因素控制表为准,并认真进行危险点分析交底工作,然后填写“三卡”。“三卡”编制过程因工作性质与内容不同而不同。一是对于一般性作业项目,由工作负责人或班组长组织全体作业人员,分析查找该项目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胁人身、设备安全的危险因素。一般性作业项目的“三卡”,由工作负责人填写,交班长审核,经施工队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安全员审批后执行。二是对于危害等级高的施工作业项目,应由施工队或项目部安监科及主管生产的领导主持召开施工作业前的准备会议。针对该项目的各个环节,分析查找危险因素,并按专业制定安全、组织、技术措施方案。明确各专业应控制的危险因素及落实安全、组织、技术措施的负责人。由工作负责人组织各作业班组,根据安全、组织、技术措施方案,明确各专业应控制的危险因素及落实安全、组织、技术措施的负责人。由工作负责人组织各作业班组,根据安全、组织、技术措施方案,对本班组承担的作业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由作业班组工作负责人填写“三卡”。危害等级高的作业项目的“三卡”,由施工队或项目部安监科负责人审核,由总工程师批准后执行。各作业班组填写的“三卡”,应经施工队批准。
5、危险因素控制措施的实施。
(1)应在施工作业项目开工前几天,将事先制定、审核、批准的安全、组织、技术措施方案下发至施工队、班组,以便提前组织作业人员学习和制定“三卡”。
(2)班长应在班前会上,结合当天的作业点、工作内容、人员精神状态等情况分析作业中的危险因素,宣讲安全注意事项。在班后会上总结危险因素控制措施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3)作业开工前,工作负责人在向全体作业人员交待安全措施和安全注意事项的同时,应宣讲经审核批准的“三卡”的具体要求。
(4)作业过程中,全体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安规》的规定,认真执行“三卡”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工作负责人在工作监护中,随时监督检查每个工作人员执行安全措施的情况,及时纠正不安全行为。
(5)班长、施工队管理人员、和各级安全监察人员,应经常深入作业现场监督检查“三卡”是否得以正确执行,及时纠正违章现象。
(6)每次作业结束后,要及时总结,不断改进完善“三卡”,为下次进行同类作业提供安全可靠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