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作业场所危害辨识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1月08日

    微波(频率300MHz至300kMHz、对应波长1m至1mm的电磁波,主要应用在雷达、通信、电视、不良导体加热、医疗、核物理、科研等方面)还能造成视觉及嗅觉机能低下,长时间、高强度辐射可引起眼球晶体混浊、白内障,对生殖机能、内分泌机能、免疫功能等都产生一定影响。

    作业场所的射频辐射强度随着离辐射源的距离增大而迅速递减,其中微波有很强的方向性。

    2) 紫外线

     生产中冶炼炉、电焊、气焊、探照灯、水银灯等物体达到1200℃以上时,辐射光谱中可出现紫外线;短波紫外线可使眼睛和皮肤受到伤害,引起结膜炎和角膜溃疡(即电光性眼炎)、白内障、皮肤红斑反应,长期接触可引起皮肤癌;与沥青等某些化学物质同时作用于皮肤,可导致严重的光感性皮炎。

    3) 红外线

     生产环境中所有炽热物体及强光源都辐射红外线;大量吸收红外线可致热损伤,破坏角膜表皮细胞、产生红外线白内障、视网膜脉络膜灼伤。

    4) 激光

     主要应用于加工、医疗、通信、测量、科研等方面;由于激光的热效应、光化效应、压强效应和电磁效应可引起角膜损伤、视网膜灼伤、虹膜炎和白内障,大功率的激光可灼伤皮肤或经皮肤使深部器官损伤 。

    5) 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对人的效应分为随机效应和非随机效应。随机效应包括致癌效应和遗传效应,是对人的远期效应。这种损害是没有阈值的,其发生概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致癌效应是对人最主要的远期效应。由辐射诱发的癌症有白血病、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胃癌、皮肤癌、骨癌和恶性淋巴瘤等,遗传效应是另一种随机效应。主要是诱发后代的畸形、智力障碍、恶性肿瘤和白血病。非随机效应是指当受照射的剂量超过一定水平(阈值)时,其损害发生概率急剧增至100%;受照射的剂量超过阈值时,损害的严重程度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能造成三种类型的放射伤害:第一种为中枢神经和大脑系统伤害(主要表现为虚弱、倦怠、嗜睡、震颤、痉挛,甚至可在数天内死亡)、第二种是胃肠性伤害(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虚弱和虚脱,症状消失后可以出现急性昏迷,通常两周内死亡)、第三种是造血系统伤害(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但很快好转,约2—3周无病症之后,出现脱发,经常性流鼻血,再出现腹泻,造成极度憔悴,通常在2—6周后死亡)。

    电离辐射在较高剂量作用下能造成出血、贫血和白血球减少、胃肠道溃疡、皮肤坏死或溃疡。在容许剂量下长期或反复照射时,能使人体细胞改变机能,白血球过多,眼球晶体混浊,皮肤干燥、脱发,内分泌失调等。

    应当指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器官对电离辐射作用存在差异。100伦琴以上的照射表现得更明显,有人发生轻度放射病时,有人尚无反应,有的则构成中度损伤。有的器官如眼睛、肝、脾、淋巴细胞、骨髓等,在皮肤尚无伤害情况下,也可使它们造成严重伤害。

    (2) 卫生标准

     国家标准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依据频率范围对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功率密度的限值做了规定;GB10436-89《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和GB104737-89《作业场所超高频辐射卫生标准》依据脉冲波或连续波、暴露时间对微波、超高频的日剂量限值和功率密度做了规定;GB10435-89《作业场所激光辐射卫生标准》依据波长将激光(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激光)对眼睛、皮肤的照射时间和最大容许照射量做了规定;GB8703-88《辐射防护规定》对电离辐射个人剂量限值做了规定。

    (3) 辐射有害因素分析

    一切能产生电磁辐射(含激光、红外线、紫外线)、放射线的物质或装置都是辐射危害因素的根源。当屏蔽、控制装置故障(或缺少)时,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使人体受到非正常、超限值照射,是各类辐射发生危害后果的条件。

    分析辐射危害因素时,应先找出生产中产生辐射的设备和物质,参照同类作业场所测定数据,分析辐射的特性、传播途径、危害区域范围、有无误入危害区的可有性,从而确定需要控制的主要辐射危害。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