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机械工厂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

  
评论: 更新日期:2012年08月07日

    四、危险源分级: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对危险源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在危险源分级之前,还要明确划分危险单元,主要按以下原则进行划分:
    1、按设备系统、生产装置及设施划分。设备系统和生产装置及设施是指生产过程中在实
    体和功能上相互联系的机械、设备和建筑物等,如工频炉、电弧炉、铸造线等。
    2、按独立作业的单体设备划分,如起重设备、冲压设备等。
    3、按危险作业区域划分,如高处作业区等。
    危险单元划分明确后,利用系统的设备设施平面布置图,找出危险源在系统中的位置。
    危险源分级是在对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转化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与发生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等原则进行划分的,对于机械工厂来说,危险源的分级可按以下标准进行:
    一级危险源:
    (1)较难以发生事故,但是一旦有外界触发因素(人员违章作业、安全设施失灵等)导致发生事故,可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经济损失在20万元以上的设备、设施或作业场所。
    (2)事故发生后造成的后果并不严重,但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大的部位。
    二级危险源:
    容易发生事故,一旦由于外界因素触发导致事故(人员素质较差、安全设施失灵、作业环境变化等),可能导致死亡或多人重伤和经济损失在10万元以上的设备、设施和作业场所。
    三级危险源:
    较容易发生事故,在外界因素触发下可导致事故(人员素质较差、安全设施失灵、作业环境变化等)可能导致重伤事故和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的设备、设施及场所。
    机械工厂危险源划分方法如下表:
 

    五、危险源的控制与管理,使危险源发生事故后损失最小化
    控制事故是安全系统工程地最终目的,系统危险的辨识预测、分析评价都是危险控制的基础。危险控制就是要在现有技术和管理水平上,以最少的消耗、达到最优的安全水平。其具体控制目标包括降低事故发生频率、减少事故严重程度和每次事故的经济损失。所以说,优化危险源的管理方案和制定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方案,是危险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危险源控制我们主要遵循动态控制原则和分级控制原则。试点单位对每一个危险源都制定了相应的控制办法和反事故预案。控制办法主要体现对危险源日常安全检查的内容和对作业人员的安全要求,与公司开展的岗位标准化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反事故预案重点是要制定危险源发生事故后所采取的对策,这对减少事故损失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系统中地运动变化规律,制定和完善相应地安全检查表,将日常地安全检查与安全性评价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适时正确地进行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将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分级管理,分线负责”的原则运用到危险源管理中来,根据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危险的分类规律,采取分级控制的原则,每一个危险源都明确了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人,使得目标分解,责任分明,最终实现对危险源的有效控制。
    各单位根据本企业危险源的状况,结合生产工艺特点和评价的结果,制定事故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方案,这其中的内容要详细、全面明确和适用。要突出两个手段,即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总之,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工作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它使安全工作不再仅限于行政命令和监察督促,使企业的安全管理的重点更加突出,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了实处,通过三个试点单位的运行我们感到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处于探索阶段,有一些地方还不够完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使之在现代安全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