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05月30日

 一、当前安全生产形势及职业安全健康状况

  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问题,近年来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和新一届政府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加强了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一些地区和行业特大事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国及我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呈稳定好转的态势。但由于长年来社会及多数企业对生产安全投入不足,加上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管理缺位,因此目前全国及我省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各类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仍然居高不下,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据统计,2003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963976起,死亡136340人;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129起,死亡2566人。其中我省共发生各类事故42041起,死亡4518人;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3起,死亡36人。2004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426283起,死亡63735人,同比分别下降12.8%和0.2%;但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77起,死亡1217人,同比略有上升。这些数字说明,全国及我省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此外,我国职业危害状况也十分严峻。近年来,虽然我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高速增长,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却远滞后于经济建设发展的步伐,重大恶性工伤事故屡屡发生,职业病人数居高不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50多万个厂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有2500万人以上,每年约70万人患各种职业病。尘肺病患者每年大约增加1.2万例,2003年底累计达589700例。近年来,国外一些严重危害从业者身体健康和污染环境的产业向我国转移,出现了一些过去罕见的化学和放射性伤害病例。各类职业中毒越来越严重,中毒患者死亡率由以往的15%攀升到20%以上。职业安全卫生形势非常严峻。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的状况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每年的国际劳工组织大会上常有批评中国职业健康安全状况的发言。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问题也是世界人权大会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攻击中国“忽视人权”的借口之一。

  当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及职业安全健康状况告诉我们,在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的同时,必须加快我省的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

  二、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一)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是继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之后又一个重要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2001年12月11日,我国已正式加入WTO。加入WTO后遇到的最基本问题是“公平竞争”,而这个“公平”包括了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状况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就是与韩国、新加坡、泰国这些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这种落后状况已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2001年6月在全球玩具安全生产国际会议上,一位美国代表就曾明确表示:中国加入WTO后,必须改善其日益恶化的工业安全问题,否则将要影响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潜力。最近几年,发达国家一直在努力使包括劳工标准在内的社会条款纳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之中,在“关注发展中国家人权状况”的旗号下,反复提出“劳工标准”问题,即把本国安全生产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由此可见,我国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已面临职业健康安全国际标准的愈来愈严峻的挑战。因此,要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就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打破阻碍国际市场开拓的“绿色贸易壁垒”,保持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地发展。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体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一种现代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要求企业建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遵守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保护工人的安全与健康,从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对企业而言,它不是行为标准,而是行为的管理要求,不强求企业安全健康状况一定要达到很高的水平,而是支持企业形成一个机制,即通过要素的管理和持续改进的承诺达到更高目标。它反映出了一些重要安全管理思想,比如:企业应主动找出自身存在的重大风险并予以有效控制,并将重点放在持续改进职工的职业健康安全防护措施上;企业应鼓励职工的参与,要求企业做出安排,保证职工及其代表有时间和资源来积极参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计划与实施、评价和改进措施等活动;企业应确保用人单位制定的各项要求同样适用于承包方和临时作业人员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企业“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先进的管理思想。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