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铁路、民航、金融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门:
现将《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2022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
2022年2月25日
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2022年工作要点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全国总工会十七届五次执委会部署,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着力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权益,巩固拓展定点帮扶成果,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1.加大顶层设计力度。贯彻落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工作机制、全国产业工会作用发挥机制,制定印发《关于建立发挥企业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主体作用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对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情况评价考核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题培训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各省(区、市)、各全国产业工会分类指导机制的意见》,并认真抓好六大机制实施。起草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推动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加强政策集成,推动形成改革方案与相关政策协同的“1+N”政策体系。
2.加大协调推进力度。认真履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职责,筹备召开协调小组工作会议、联络员会议。根据改革重点、难点、堵点问题,提出针对性举措,制定印发《2022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要点》。切实做好全总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和全总推进产业工会工作领导小组产改组工作,推动全总承担改革任务的落实。联合有关部门举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题培训班。
3.加大理论研究力度。组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家委员会,就中国特色产业工人政治经济学等重大理论实践课题开展研究,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相关的经济政策、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等研究,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理论支撑。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会同国家统计局等部委就全国产业工人现状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内涵和外延,为深入推进改革、精准制定政策打好基础。
4.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考核评估。推动更多地方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纳入省(区、市)党委、政府督查考核范围。根据考核结果组织开展激励与监督,激发推进改革的内生动力。
5.加大企业落实力度。联合有关部委,起草政策举措,指导国有企业切实发挥带动作用,推动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纳入企业党建工作考核、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国有企业特别是国资央企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引向深入。积极推动非公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民营500强、头部企业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积极支持全国产业工会发挥优势推动改革举措在企业落地落实,努力打通改革“最后一公里”。
6.组织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召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座谈会,组织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宣传周”、十大产业百家企业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项行动、各类特色品牌行动,集中宣传改革成效,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改革、共同推进改革的浓厚氛围,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广泛深入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
7.大力推进“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贯彻落实《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和技能竞赛规划(2021-2025年)》,加强调研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解决问题,推动规划落实。开展“建功‘十四五’、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短视频征集活动。编印《“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典型案例集》,宣传推广各地成功经验。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和技能竞赛试点。
8.不断深化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召开“十四五”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推进会,抓好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项目库管理,带动各地、各全国产业工会开展不同层级的引领性竞赛。围绕川藏铁路建设、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现代国防重点装备研发等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深化竞赛活动,进一步健全条块结合、区域联动的竞赛格局,推动建立以全国引领性劳动和技能竞赛为龙头、以各地开展不同层级的引领性竞赛为支撑、以企业班组竞赛和“五小”等群众性创新活动为基础的劳动和技能竞赛体系。
9.加强新时代班组建设。围绕新时代班组建设新要求、企业职工新诉求、工作实践新情况,联合相关部委开展专题调研,研究制定《新时代班组建设指导意见》,明确新时代加强班组建设的思路和举措,进一步提高班组建设新水平。
三、着力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10.举办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积极筹备、精心组织召开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全面展示广大职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成果,举行全国职工创新成果转化集体签约仪式,进一步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
11.拓宽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研究出台《关于推进工匠学院建设的意见》,明确建设工匠学院的思路,积极建设工匠学院,更好发挥工匠学院在教育培训职工、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动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抓好中国职工经济技术信息化服务平台三期建设。建设完善“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平台,发挥劳模工匠作用建设技能培训师资库,开发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课程;带动促进省级平台建设,推动各级工会组织接入,推进职工线上技能学习。视疫情防控情况,组织高技能领军人才赴制造业发达国家培训,加强产业工人国际交流与合作。
12.构建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围绕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新应用,举办全国职工数字化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发挥全国性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继续联合有关部委共同主办国家级一类、二类职业技能竞赛。按照品牌化、机制化要求,指导各全国产业工会开展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构建以全国大赛为引领、各全国产业工会和地方总工会竞赛为主体、企事业单位竞赛为基础的三级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13.大力提升职工创新能力。做好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奖等国家级科技奖项参评项目的推荐辅导提名工作。做好年度职工创新补助资金项目申报、遴选和资金发放工作,发挥好补助资金引领和导向作用。
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14.做好全国五一劳动奖评选表彰。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普通劳动者,严格执行“两审三公示”评选工作程序,认真做好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评选表彰工作。增设职工职业技能比赛获奖者等单列表彰项目。做好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
15.积极宣传展示劳模工匠风采。高标准、高质量筹办好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展示劳模工匠的感人事迹、精湛技能、创新成果,深入研讨工匠精神,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劳模史编纂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最美职工”“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遴选发布工作。
16.深化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建立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星级评定机制,不断提升创新工作室建设质量。扎实做好第四批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命名工作,示范带动各级各类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广泛开展。逐步建立健全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数据库,加强与中国科协对接,推动将职工技术创新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有序扩大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
17.加强劳模服务管理。做好全国工会劳模管理平台国产化迁移工作,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开发手机客户端。按照《全国劳模专项补助资金发放管理办法》做好资金发放管理工作,指导各地开展春节慰问、困难帮扶、健康体检、荣誉津贴发放等工作。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做好劳模疗休养工作。继续开展劳模健康服务试点,增设“就医陪诊”项目,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五、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权益
18.强化源头参与。主动参与国家涉及职工劳动安全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指导各级工会加强对影响职工安全健康权益突出问题的调查研究和分析研判,提出工会意见,反映职工群众合理诉求。配合开展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劳动领域政治安全、保障新就业形态群体权益等工作。
19.充分发挥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作用。按照全总《关于加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意见》,加强对各级工会指导,努力提高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水平。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动员职工立足岗位开展隐患排查,把事故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依法参与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发挥工会在事故调查处理中的作用。编写《工会参与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工作指南》,指导各级工会参与事故调查的工作方法。积极参加国务院安委会组织的对省级政府和成员单位的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巡查。开展对燃气生产经营企业督导检查。
20.深入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按照《关于开展2022-2023年度全国“安康杯”竞赛活动通知》,紧紧围绕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加大在重点行业领域开展竞赛活动的力度。做好2020-2021年度全国“安康杯”竞赛评选表彰工作,筹备召开竞赛表彰暨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积极建设互联网+“安康杯”竞赛平台。开展全国职工安全生产法知识竞赛答题活动,普及职工安全卫生知识。根据国务院安委办关于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通知要求,开展工会系统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
21.持续深化职业病防治工作。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五年规划,加强与职业病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协调配合,形成联防联控工作合力。贯彻落实全总《关于深化工会参与尘肺病防治工作的意见》。配合有关部门深化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聚焦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开展调研,及时了解掌握各地工会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和难点问题,加强工作研讨交流。指导各级工会做好高温、极寒天气下的劳动保护工作。
22.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充分利用宣传栏、职工书屋、工人文化宫等工会宣传阵地,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强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工会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教育,引导企业和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建设健康向上的安全文化,积极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重安全、处处保安全的安全生产良好氛围。指导地方开展重点行业安全文化建设试点。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职业健康传播作品征集和争做“职业健康达人”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职业健康的文化氛围。编印《职工健康管理手册》,开设网络职业健康专区,普及职业健康知识,倡导健康工作方式。督促和协助企业做好职工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教育培训工作。
23.加强工会劳动保护队伍建设。按照工会劳动保护“三个条例”要求,建立一支懂政策、懂业务、懂技术的高素质的工会劳动保护干部队伍。注重对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考核管理、业务指导和定期培训,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做到能监督、敢监督、会监督。举办1-2期全国示范性工会劳动保护干部业务知识培训班和送教下基层活动。
六、巩固拓展定点帮扶成果
24.高标准完成各项指标任务。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坚持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意见》,研究提出帮扶项目,深入开展帮扶工作,确保完成直接投入资金,引进帮扶项目或企业,培训各类人才,购买和帮助销售农产品等10个主要指标任务。在帮助转移就业、扶持农业农头企业、帮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等14个指标任务上争取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25.着力打造定点帮扶工作亮点。持续跟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园区、养牛园区等项目。紧扣定点帮扶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促成一批新的巩固脱贫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落地。持续提升扶持产业的规模质量,积极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帮助打造成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针对定点帮扶县短板弱项,集中帮扶资源做实叫响“小而美”全总帮扶品牌项目。
26.持续强化组织保障。组织召开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制定年度定点帮扶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分解帮扶任务,压紧压实责任。到定点帮扶县开展督导调研,指导定点帮扶县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对挂职帮扶干部的教育管理和关心支持,强化资金监管,跟踪项目进展,推动帮扶项目落实。
七、全面加强自身建设
27.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二十大精神为重点,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加强部门党支部和党小组建设,充分发挥部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28.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大兴学习之风,发扬“挤”劲、“钻”劲,多读书、善读书,加强理论和各项业务知识的学习。认真学习新修改的《工会法》,增强法治思维,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注重在实践中增长部门党员干部的才干,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努力做能说、能写、能干的全能型高素质干部。加强对青年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加强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学习,给青年干部交任务压担子,打造一支积极、努力、自律、感恩的生力军。
29.加强统筹协调。筹备召开全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会议,总结经验、着眼长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及工会工作全局,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开拓创新,加强对影响和制约新形势下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高质量发展突出问题的研究,以重点问题的解决推动整体工作全面提升。加强对内统筹、对外协调,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30.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坚持党建引领,持续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切实做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抓实干、守正创新,始终保持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持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坚持抓早、抓小、抓常、抓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深入定点帮扶县和基层联系点,帮助基层工会和职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支持部门分工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积极传播正能量,进一步营造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推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