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渔船、船员安全行为规范
第十四条 渔业船舶在海上航行、作业、锚泊时,应正确显示号灯、号型、鸣放声号,加强瞭望,严格遵守海上避碰规则以及海事部门公布的水上交通安全相关规定,应正确输入渔业船舶安全救助终端和渔业船舶自动识别(简称AIS)系统船载终端的相关船舶信息,并使其保持开机状态。
第十五条 船长12米及以上渔业船舶推行公司化或者协会化的管理模式并编队生产。具体规定由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 渔业船舶必须按规定配备并正确安装救生筏。
第十七条 渔业船舶接到各类船舶遇险求救信号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应积极施救。
第十八条 船舶发生碰撞、触损事故时,事故双方当事人应尽力救助,不得逃逸。
第十九条 进入网具储存舱室、冰舱、渔获物储存舱室时,应做好防范,预防硫化氢等有毒气体中毒事件的发生。
第二十条 渔业船舶生产作业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航行作业的海区超过《渔船检验证书》核定的航区及《捕捞许可证》上核定的作业区域;
(二)随船出海的船员总数超过《渔船检验证书》核定的救生设备可供使用的总人数;
(三)渔业生产服务船舶(渔业辅助船)、养殖渔船从事海洋捕捞生产活动;
(四)从事载客载货等经营性运输活动;
(五)被责令停航的,未整改到位擅自开航;
(六)擅自改变船舶种类或作业类型,影响船舶安全性能;
(七)到无资质认可的修造企业建造、维修渔船;
(八)对船上易燃易爆物品不按规定定期检查和妥善管理;
(九)使用电、毒、炸等非法捕捞方式;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禁止行为。
第二十一条 渔业船舶船员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职务船员疲劳操作;
(二)无证或超过其所持证书核定的等级上岗;
(三)酒后上岗;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它禁止行为。
第五章 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
第二十二条 渔业船舶水上事故包括水上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事故。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以下统称为渔船事故调查机关)负责本辖区渔业船舶水上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第二十四条 发生渔业船舶水上事故后,船舶、设施当事人或者其他知晓事故发生的人员应当通过电话等通讯设备立即向海上搜救机构或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应急指挥中心报告,并及时组织自救。报告内容:
(一)船舶或设施名称、所有人或经营人名称及通信方式;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水域情况;
(三)船舶或设施的损坏程度、人员伤亡情况;
(四)船舶救生、通讯设备的配备情况及救助要求;
(五)碰撞事故还应包括当事各方的船名号、航向、航速和船舶特征等。
第二十五条 应急指挥中心接到渔业船舶水上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核实情况,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并按下列规定及时报告事故情况:
(一)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农业部及其相关海区渔政局;并由农业部上报国务院;
(二)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级应急指挥中心,省级应急指挥中心应抄报农业部及其相关海区渔政局;
(三)一般事故上报至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应抄报省级应急指挥中心。
特别重大事故和重大事故应在首次接报后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逐级上报时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同时应当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通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非本地管辖渔业船舶发生的事故应通报该船船籍港渔船事故调查机关,由其逐级上报。必要时,有关渔船事故调查机关可以越级或跨区上报。
第二十六条 各级渔船事故调查机关按以下规定组织调查:
(一)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相关渔船事故调查机关协助调查;
(二)重大事故由省级渔船事故调查机关组织调查;
(三)较大事故由市级渔船事故调查机关组织调查;
(四)一般事故由县级渔船事故调查机关组织调查。
上级渔船事故调查机关认为有必要时,可对下级调查权限内的事故进行调查。
第二十七条 船舶、设施在渔港水域内发生的水上事故由当地相应级别渔船事故调查机关调查。
渔业船舶在渔港水域外发生水上事故,由船籍地相应级别渔船事故调查机关调查。第一到达港与船籍地不一致的,船籍地渔船事故调查机关可委托第一到达港渔船事故调查机关调查;不同船籍港渔业船舶间发生的事故由其共同上级渔船事故调查机关调查,也可由其共同上级渔船事故调查机关指定的有关渔船事故调查机关调查。
第二十八条 渔业船舶水上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应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则,各级应急指挥中心和渔业船舶水上事故调查机关应及时、准确报告事故,查清事故经过与损失,分析事故原因,确认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