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7日,在全国第七个"安全生产月"之际, 同时正值北京奥运火炬在首府乌鲁木齐传递的第
一、前言:
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企业事故的基础性工程,对保障安全生产具有战略性意义。安全文化是对传统安全管理的一种改革,同时也创造和更新了人们的安全观念,使理性的安全制度管理与非理性的安全意识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我国企业安全文化的现状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有一定成果;部分行业或企业的企业安全文化模式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全国范围有组织的系统的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一般都具有行业或企业的特点,特别是受企业的生产情况和经济状况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把企业安全文化落到实处,制定企业安全文化的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必然。评价企业安全文化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建立安全监督、检查及认证体制;
2、建立目标责任网络;
3、建立检查讲评机制;
4、建立问题追究机制;
5、建立职务戒勉机制。
二、安全文化理论研究:
安全文化的概念和要求,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际核工业领域。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认识到“核安全文化”对核工业事故的影响。当年,美国NASA机构把安全文化应用到航空航天的安全管理中。1988年在其“核电的基本原则”中将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原则予以落实,并渗透到核电厂以及相关的核电保障领域。其后,国际原子能机构在1991年编写的“75-INSAG-4”评审报告中,首次定义了“安全文化”的概念,并建立了一套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思想和策略。
1993年原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同志指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随后发布了《中国安全文化发展战略建议书》。1994年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沛瑶就安全文化建设题词:“普及安全文化知识,提高人民安康水平”;1995年7月,吴邦国副总理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电话会议上讲话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通过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和教育,倡导安全文化等措施,促进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素质的普遍提高”。1995年全国第五次“安全生产宣传周”活动,把“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列为三大主要内容之一。
中国企联宣委会课题研究室-安全文化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在基于企业安全文化研究积累和丰富的企业案例资源的基础上,对安全文化做了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
1、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指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合,体现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安全的管理制度、规范及采取的行为方式等。
2、安全文化的形成
三、安全文化的层次:
1、表层企业安全文化。指可见之于形、闻之于声的文化现象。
2、中层企业安全文化。指企业的安全管理体制。它包括公司内部的组织机构、管理网络、部门分工及安全生产法规与制度、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等。
3、深层企业安全文化。指沉淀于公司员工心灵中的安全意识形态。如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安全美学观、安全价值观。
四、安全文化的具体功能:
1、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使每一个职工都能意识到安全的涵义、对安全的责任、应具有的道德,从而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也能自觉地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为。
2、组织及协调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是面对公司所有方面、所有管理,还承担对职工的安全法规、安全知识的宣传。只有安全文化能实现安全生产协调一致运作,它是企业共同的安全行为准则。
3、使生产进入安全高效的良性状态。提高安全管理干部管理水平,安全文化是最根本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