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告诉我们,所谓安全,是指“具有特定功能或属性的事物,在外部因素及自身行为的相互作用下,足以保持其正常的、完好的状态,免遭非期望的损害的状态。”实际工作中,笔者更愿意这样来定义安全——发生事故的风险小到你可以接受的程度。这样的定义诠释了安全的本质。所以,依据这样的思想,安全管理就是风险管理,就是事先识别各种风险,之后用技术、教育、管理等各种手段去控制这些风险。
大量的数据告诉我们,绝大部分事故是因为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有些数据是85%,有些是90%),只有小部分的事故是因为系统的缺陷导致的。但是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所谓系统的缺陷也是由于人的失职、渎职导致的(如设计时没考虑安全、没做好培训等等)。因而,控制“人因风险”就成了安全管理的核心。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因风险”呢?多年的咨询经验表明,许多企业对设备风险、作业风险有了长足的认识,但对“人因风险”却辨识不全。
笔者认为,“人因风险”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生理风险。人的生理风险包括了①人平时的身体素质,即基本的身体条件及体能条件。有些工作对体力要求高,如野外作业钻井等,如果让身体瘦弱的人来干,风险就会大些;②当时的身体状况,即当时的疲劳程度,有没有生病等。这一风险对工作安全影响很大,因疲劳、没有及时医治的疾病所导致的事故很多;③职业禁忌,譬如登高作业就很多职业禁忌,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病、深度近视等。
心理风险。人的心理风险包括了①一贯的态度,即此人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群体观念等;②当时的情绪,主要是指员工在工作内外是否遭遇一些影响情绪的事件,这些事件足以影响他当日是积极饱满,还是消极沮丧,是反应敏捷还是迟钝,从而导致不同的工作风险;③人的个性心理,是内倾型人格,还是外倾型人格,是稳定还是不稳定等等,不同个性的人要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以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作风险。
知识风险。人的知识风险包括了①风险辨识的知识,包括设备、作业环境的风险和作业过程中的例外风险等;②风险控制的知识,包括作业前的预控(如环境、工具器等),和作业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和作业后的记录等;③应急知识和急救知识,即对例外情况的应急处置和急救的相关常识。知识风险的控制主要来自于平时的培训和工作现场的提示(安全可视化和同伴的提醒等),并需要借助于表单等一些辅助工具。
技能风险。技能风险包括了技术风险和能力风险。技术风险是指业务技术知识是否全面,操作是否熟练;安全能力则包括了对风险判断能力、对伤害的防范能力、对意外状况事件的处置能力和自救互救的能力。技能的提高来自不断的训练。
行为风险。包括了习惯性的行为风险及非习惯性的行为风险。习惯性的行为风险主要是指习惯性违章,习惯性违章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来自于错误的理念、错误的示范、平时的麻痹和一贯的错误,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变员工的习惯性违章到习惯性遵章;非习惯性的行为主要是指人的失误,可以通过差错管理(如挂牌上锁)来预防。
总之,事故的发生大多是因为“有人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有人没做应该做的事”而导致的。因而,控制“人因风险”,避免人因错误或失误是安全文化的目的,让人人都“知责、履责、尽责”,人人都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是“安全文化”区别于“安全管理”的主要特征。安全文化概念的提出其主旨就是要强调“人的因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和核心作用,“人因风险控制”是安全文化的作用中心。
作者为全国安全文化示范企业评审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