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煤矿企业职业危害的现状与对策措施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05月19日

1 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
通过对煤矿企业职业病危害的调查可知,煤矿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粉尘(矽尘、煤尘、水泥尘等),噪声(机械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等),毒物( 、 、 、 、 、 等),振动不良气象条件(高温、高湿等),电磁辐射(氡及其子体、工频电磁场等),工人劳动强度大,作业姿势不良等。
1.1 生产性粉尘危害
煤矿企业职业病危害中以粉尘造成的尘肺病危害最为严重。造成生产性粉尘危害的主要原因一是煤矿作业场所粉尘防治措施不完善导致粉尘普遍严重超标;二是煤矿接尘工人多;三是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监护不到位。
煤炭企业职业危害中以粉尘危害造成的尘肺病最为严重。尘肺发病率高的原因,一是作业环境差,粉尘浓度普遍超标;二是接触粉尘工人多,患病人数总量大。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对23个省市1万6792个煤矿企业的调查统计,截至2005年,累计尘肺病例15万3027例,累计尘肺病死亡人数5万8681人,现患病例9万4346人。2005年新增尘肺病例5629例,尘肺病死亡人数2470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累计尘肺病例13万2011例,累计死亡人数达到5万6394人,现患病例7万5617例。2005年新增尘肺病例4153例,死亡人数2338人;地方国有煤矿企业累计尘肺病例1万8928人例,累计死亡人数1509人,现患病例1万7419例,2005年新增尘肺病例888例,死亡人数为111人;乡镇煤矿企业累计尘肺病例2088例,累计死亡人数778人,现患病例为1310例。2005年新增尘肺病例588例,尘肺病死亡人数为21人。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钻眼、爆破、掘进、采煤、顶板管理、煤(或矸石)的装载、运输转载点、卸载点、溜煤眼放煤口、煤仓放煤口、选矸、破碎和筛选等各个生产环节产生大量的煤尘或矽尘;锚喷支护时产生水泥尘等。由于各个煤矿的地质条件、采掘方式、通风状况、开采机械化程度和综合防尘措施的不同,使得生产过程中粉尘和作业环境空气中粉尘的浓度也各不相同。
煤矿生产过程产生的粉尘量的比例大致为:采煤工作面约占45%~80%,掘进工作面约占20%~38%,锚喷作业点约占10%~15%,运输通风巷道约占5%~10%,其它作业点约占2%~5%。且各作业点的机械化程度越高,产生粉尘的量相应越大。根据对某煤矿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检测结果:采煤工作面总粉尘浓度平均12.3 ,最高浓度174.5 ,合格率为45.6%;呼吸性粉尘浓度平均5.6 ,最高浓度23.7 ,合格率为32.3%;岩石及半煤岩掘进工作面总粉尘浓度平均11.2 ,最高浓度75.3 ,合格率为73.2%;呼吸性粉尘浓度平均4.2 ,最高浓度35.4 ,合格率为67.3%;溜煤眼、运输转载点和卸载点总粉尘浓度平均4.7 ,最高浓度38.4 ,合格率为74.3%;呼吸性粉尘浓度平均3.2 ,最高浓度12.3 ,合格率为67.2%。该检测结果说明煤矿生产过程的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特别是煤巷)、溜煤眼和卸载点作业场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较严重,同时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作业工人多集中在这些岗位,因此煤矿粉尘对煤矿作业工人危害最严重。
1.2 噪声危害
噪声危害主要来源于煤矿生产爆破、凿岩、采煤、运输、通风和瓦斯抽放等过程各种机械设备的转动,如主风机、压风机、局部通风机、采煤机械、皮带输送机、凿岩机、煤电钻机、瓦斯抽放站电机等。
根据对某煤矿噪声检测结果:主风机等效连续A声级91dB(A),最大值106dB(A),最小值78dB(A);机房值班室等效连续A声级67dB(A),最大值82dB(A),最小值57dB(A),合格率为85.3%;瓦斯抽放站等效连续A声级84dB(A),最大值96dB(A),最小值80dB(A);值班室等效连续A声级65dB(A),最大值78dB(A),最小值61dB(A),合格率为87.4%。主风机和瓦斯抽放站噪声虽然超标,但工人只在定时巡视时才暴露在高噪声中,每工作班暴露时间为40~90min,因此对作业工人危害较小。井下的噪声由于设备原因未测定,根据现场调查和经验分析煤矿工人的噪声危害主要存在于井下的凿岩机、局部风机、采煤机和爆破等作业场所,在这些作业场所由于机器设备功率大、空间狭小、反射面大,易形成混合噪声,声压级在82~130dB(A)之间,作业工人多,暴露时间长,空间密闭,工人多无个体防护。
1.3 生产性毒物危害
煤矿开采过程中包括的生产性毒物主要有 、 、 、 、 、 等。
、 主要来源于煤层,可存在于井下生产的各个环节,主要存在于采煤工作面、煤巷掘进工作面和回风巷等; 、 及 主要来源于井下爆破、瓦斯煤尘爆炸、火灾和煤的自燃等,尤其是爆破后未及时排出炮烟或者排除不彻底,浓度较高; 主要来源于有机物的腐烂(坑木)、含硫矿物的水解、氧化与燃烧等。根据对某煤矿选择井下采煤工作面、掘进工作面、回风巷、溜煤眼、运输转载点、进风巷等有代表性的检测点进行检测,各检测点 、 、 、 和 的浓度均未超标。检测结果表明煤矿在正常生产状态下,生产性毒物的危害较轻,这是由于对 安全浓度控制要求比职业中毒要求高,在通风排放 的同时也降低了其它毒物浓度。但要注意 引起的急性中毒, 气体可积存在矿坯裂隙、空洞和废矿井中,可能发生高浓度有毒气体突然溢出而引起急性中毒的危险,同时要重点防治 、 突出引起的危害。
1.4 振动危害
振动危害主要来源于井下采煤和掘巷工作面作业工人用凿岩机、电煤钻凿岩打眼产生的局部振动,其次是空气压缩机、通风机、振动筛等各种机器产生的振动。
1.5 不良气象条件
不良气象主要是指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的高温、高湿,机电设备硐室产生的高温,不同地点风速的大小等。


2 煤矿企业职业危害因素防治存在的问题
2.1 煤矿企业职业病防治机构及管理制度不完善
国有大型煤矿尽管基本上都设有职防管理机构和专兼职职防工作人员,并建立了相关管理制度,但存在着职业危害防治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管理水平低,检定、监测仪器设备不足或严重老化等问题,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地方煤矿多数未设职业病防治机构,有的仅有专兼职管理人员,职防工作基本上由当地职防机构或委托国有重点煤矿职防机构进行,不能正规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乡镇煤矿则没有职防机构,也没有专兼职人员,职业病防治工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多数个体煤矿和少数国有煤矿企业未按《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等规定的要求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或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建立健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制定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制度,建立健全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职业病防治工作仅有非专业人员兼职管理,职业病防治工作处于空白状态。部分国有煤矿虽然有职业病防治领导机构,专兼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并建有部分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但由于专业人员不足,管理水平低,检测设备不足或老化等原因,使得职业病防治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2.2 煤矿企业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意识较差
煤矿企业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意识较差,职工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由于缺乏对《职业病防治法》等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煤矿企业对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重视煤矿安全工作和经济效益,对职业病危害防治意识较差、管理不力,职业危害防治基础工作很薄弱。
一方面,部分职工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职业危害造成的后果、职业病防护手段缺乏必要的了解,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漠,防护用品质量没有保证、发放数量不足,使用不当、甚至不使用等,都是造成尘肺病多发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煤矿未对管理人员和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卫生培训,管理人员和工人对职业病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够,缺乏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和技能,维权和自我保护意识淡漠。
2.3 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
煤矿企业普遍存在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导致在煤矿建设过程中未按“三同时”规定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和卫生审查,煤矿职业病防护设施未按国家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导致职业病防护设施先天不足。部分煤矿企业的职业病防治仪器、装备不能及时更新和增加,有的企业缺少必要的粉尘监测仪器,不能按规定对作业场所产生的粉尘进行定期监测,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状况,更谈不上及时采取防护和整改措施。
煤矿建成投产后各种职业病防护设施不符合防护要求,且不能正常使用和维护。主要是综合防尘设施降尘效果不好,如喷雾头雾化效果差、安装数量较少,在采掘工作面回风巷未按要求设置防尘水幕;其次是防尘设施未能正常使用,工人没养成使用防降尘设施的习惯,如出煤不洒水,放炮时不开净化水幕,煤层未注水,未湿式凿岩、钻眼,放炮时未使用水炮泥或水封爆破,巷道未洒水除尘等;三是防降尘设施单一,起不到有效降低粉尘浓度的作用;四是工人缺乏职业病防治知识,存在违章作业;五是未按标准给工人配发个体防护用品,少数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也不符合标准,工人不能正确使用和维护。由于煤矿企业对职业病防治经费投入不足,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和设施仍较传统和单一,井下粉尘和有毒有害物质的稀释及气候环境的调节,主要靠喷洒、通风来解决,新的综合防护技术未得到开发和运用。同时,煤矿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设备不能及时配置、维护和更新,不能按规定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不能及时掌握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更谈不上对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超标的点进行治理。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