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煤矿透水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

  
评论: 更新日期:2015年04月21日

        为此,本人认为安全教育及培训是人防的基础及关键。
        关于如何做好煤矿安全教育及培训,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52号《煤矿安全培训规定》早对此做出了规定,本文摘要其中较为重要几点以供参照:
        第十四条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接受安全资格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安全资格证后,方可任职。煤矿矿长除取得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证外,还应当依法接受矿长资格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矿长资格证后,方可任职。矿长资格和安全资格应当合并培训,分别审核发证。
        煤矿从事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地测等工作的班组长应当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任职。
        第十六条煤矿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时间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初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每年复训时间不得少于16学时;
        (二)煤矿矿长资格和主要负责人安全资格合并培训的,初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64学时,每年复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三)从事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地测等工作的班组长,以及新招入矿的其他从业人员初次安全培训时间不得少于72学时,每年接受再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第十九条煤矿应当建立井下作业人员实习制度,制定新招入矿的井下作业人员实习大纲和计划,安排有经验的职工带领新招入矿的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实习。新招入矿的井下作业人员实习满4个月后,方可独立上岗作业。
        安全教育及培训是一项长期而且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关于如何做得最好,还有待我们的进一步总结,进一步完善。
        2、安全检查是企业发现隐患及做好防范措施的可行办法
        人员只具备相关安全技能并不能做好人防,还需将人员的安全技能用于企业,完善企业。
        安全检查是人员发挥安全技能的良好方法。做好安全检查,是一项艰苦而且艰巨的工作。
        关于如何做好安全检查,国家早有规定,在此略去不表。
        3、完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相关人员的职能是做好人防的另一个有效办法。
        一个矿山企业,充分发挥各类相关人员的能力,做好杜渐防微,能够将一个煤矿企业管理在井井有条。
        4、做好应急救援救援的准备工作是防止透水事故发生或扩大的重要工作。
        应急救援工作能够在事故来临之前将事故损失减少到最低,为此,应急救援人员、物资及方法的完善情况,直接决定透水事故的损失。一个应急救援准备工作优化的煤矿企业,能够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甚至为零。
        5、杜绝采掘过程中的“三违”。
        操作及管理人员的“三违”(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是事故发生的最常见原因。做好防“三违”工作,需要做好现场监督,现场管理及职工教育及培训等工作。
        二、物防
        从透水事故的原因可以看出,物防可在以下几点做好事故防范工作:
        1、掘过程中做好探水工作。
        2、采掘过程中避开含水地质构造。防止爆破、钻孔时揭露水体。
        3、完善排水设施。
        4、物防除做好以上工作外,还需在各类安全设施及措施上做足功夫。安全设施及措施是保障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道保障,如安全监控、人员定位、通信联络、紧急避险、压风自救及供水施救等国家最近强推六大矿山安全系统能为矿山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良好保障。
        物防工作非上述几句简短言语可以做好,这需要企业的重视,人员的参与以及相关部门的良好监管。
        提到物防,我必须要提到国家最近强推的一项工作——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安全投入虽然不能代表矿山企业的物防工作的进展情况,但足额投入安全费用,起码能为安全物资的购进及使用提供良好的保障。
        4 结论语
        透水事故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必须重视的内容,纵观各类透不事故可以看出其危害严重程度相当惊人。如2011年7月3日19时,贵州省黔南县牛棚煤矿透水事故,有23人被困,且其地质条件复杂,救援工作面临了相当大的困难。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透水事故能够使矿山出现特别重大的人员伤亡及事故损失。
        为此做好透水事故的防治工作是矿山企业开采前的重要工程,而关于如何做好,我认为有多种方法,有很多技巧性。本文仅从个人工作经验中进行了小部分的总结,不当之处敬请谅解,并敬请指正批评。
       
       
        参考文献
        《安全评价》第3版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2005.4
        《安全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安全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 2005.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