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行车时使用手机对驾驶安全的影响研究

  
评论: 更新日期:2016年12月15日
   ①人自身的生理特点。人脑不具备同时处理多重任务的"特异功能"。这就决定了开车打手机是非常危险的。研究表明,对于人来说,驾驶汽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同时驾驶员还要密切观察周边的环境,这同样是需要全神贯注的复杂工作。因此,开车时进行两项复杂工作,大脑已经满负荷运转了。若此时打手机,负责思维运转和控制语言系统的大脑部分将"超载"。与此同时,开车打手机将会转移大脑注意力。导致视觉和听觉出现误点,使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严重下降,反应速度随之下降,使驾驶员无法及时掌握路况和交通信息。当遇到突发事件时,驾驶员无法正确判断和进行有效处理,从而容易引发交通事故。调查显示:开车打手机与酒后驾驶同样危险,开车打手机发生事故的概率是不打手机的4倍。
 ②电磁波的影响。手机信号——电磁波对大脑的影响。手机是通过电磁信号接收和发射来传递信息的,而电磁波会对脑细胞的活动造成一定的抑制和破坏。严重时会抑制脑细胞的活动。并且随着通话时间的增长这种抑制作用会加剧,从而使大脑处于严重抑制状态,特别是低端手机。其危害尤为严重。此时驾驶员对行车环境、行车路线、交通信息等都是被动接受的,以致处在低迷的行车状态。降低了驾驶的安全性。
 ③手机信号--电磁波对车辆安全预警系统的影响。当今,越来越多的车辆安装了GPS卫星导航等安全预警系统。车辆安全预警系统对外界信息的采集是通过信号传递的,而电磁波会对信号接收系统产生干扰,严重时会使安全预警系统产生紊乱。以致信号无法传递,从而使安全预警系统失去保护功能。
 ④手机通话分散驾驶员的注意力。人的注意力容易偏向某一方面,致使忽视对外界情况的全面观察,同时对注意力的支配能力大大降低。在行驶过程中注意力偏向于手机通话而不能随时转移,就会影响对车外的复杂交通环境的观察,以致忽略道路上的行人车辆以及交通信号等,从而易导致交通事故。
 
3.1 对新手驾驶员的影响
  脑力负荷的增加势必造成驾驶人认知资源的强制耗费,造成用于处理交通环境信息的认知资源减少。年龄越年轻脑负荷能力就越强,脑负荷的增加对于反应时间的影响就越小。而年纪越大,应对脑负荷增加的能力就越弱,脑负荷的增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就越大。新手驾驶人员刚刚熟悉驾驶方式就上路了,如果这时他们还在驾驶时打电话的话,会降低对路面和周边车辆的观察,本来就不熟悉操作过程,再加上打电话,甚者会无视周边的情况,随时可能撞上前面的车辆,也或者是阻碍后面的车辆通行,影响整个路段的情况。在雨雾中行驶时,新手的还有自身的问题存在:一是在雨雾中看不清前方,以致慌乱;二是过分专注导致视野狭窄而忽视了周边。过于专注会造成视角缩小,人们专心于某件事而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这个时候接电话打电话会造成心里紧张,对路面情况更不了解了,交通事故往往更容易发生。另外一方面,开车时听听音乐对减轻驾驶疲劳、放松紧张的神经会有一定的帮助。新司机刚刚学会开车感觉特“爽”,这时候很容易忘乎所以,边听音乐边开车。但是,若音量过大,就会加重听觉负担,分散注意力,降低判断情况的准确性,常会导致车祸的发生。
 
3.2 对老手驾驶员的影响
 ①开车打电话严重分散驾驶者的注意力。从人体学角度分析,驾驶员从发现紧急情况,到脚踩向制动器所需的时间,即便技术娴熟的驾驶者也需要0.8秒,如果这时正在接听手机,那么这一时间就要延长至3秒,而危险往往就在这时降临。即使是使用车载免提电话也会对驾车司机带来危险。
  ②手机通话内容对驾驶员情绪的影响。开车时打手机,驾驶员情绪易受到通话内容的影响。从而产生一定的波动,以致感情冲动,行为反常。如:产生喜悦、满意、舒畅情绪时,反应较快,大脑过于兴奋,可能产生加速、方向盘转幅过大等操作;反之,产生烦恼、郁闷情绪时,大脑兴奋度降低,反应迟缓,操作失误多。情绪的波动,注意力的不集中都易引发交通事故。
   ③行驶速度对驾驶安全的影响。超速行驶。新手驾驶员一般驾驶技术不过硬,所以总是小心翼翼地驾驶,很少有人敢超速行驶。而老手驾驶员总认为自己开车很多年了,自视能力超群,经常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尤其是在高速公路上,更是有恃无恐,大踩油门,连呼“过瘾”,这个时候老手驾驶员的防备能力会降低,如果此时接电话,必然会引发大规模的交通事故。
 
四、驾驶时使用手机的安全度总结与评价
4.1 安全模型构建
驾驶的可靠度是指:驾驶员在规定的条件下、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驾驶任务的能力。驾驶可靠度以人因可靠度为主因素对驾驶行为综合研究。
 

 
 
 
 

选用单参数指数分布R=e -μ,分布满足:(1)在0时刻,绝对不会发生驾驶失误;(2)在无限远的时刻,绝对会发生驾驶失误;(3)在时间区间上,函数总是单调下降的;(4)函数数值为[0,1];因此设可靠度函数:R1=e-λ1t;R2=e -λ2t;R3=e -λ3t;R4=e -λ4t=[安全,较安全,一般,危险]。
 
4.2 通话时间影响
通话间隔与通话时间的影响。现实中驾驶人的使用习惯往往趋向于频繁的短时通话,而不是单次的长时通话。利用可靠性模型,根据通话时间和通话频率对模型进行分段,来比较最终时刻的可靠度情况。当驾驶人的通话间隔短,且多次的通话情况下,驾驶可靠度变得比长时间单次通话的可靠度更加低,即更具有危险性。也就是说,频繁的使用手机与长时间手机通话的可靠性同样非常低。驾驶人往往低估连续单次短通话的危险,但其实它的危险性是很大的。手机是通过电磁信号接收和发射来传递信息的,而电磁波会对脑细胞的活动造成一定的抑制和破坏。严重时会抑制脑细胞的活动。并且随着通话时间的增长这种抑制作用会加剧,从而使大脑处于严重抑制状态,特别是低端手机。其危害尤为严重。此时驾驶员对行车环境、行车路线、交通信息等都是被动接受的,以致处在低迷的行车状态。降低了驾驶的安全性。具体频繁通话的可靠度随着通话间隔和通话时间的变化而改变,间隔较短的多次通话往往具有更大的危险性,通话时间越长的多次通话也更具有危险性。
   既然开车时打手机对驾驶安全有这么重大的影响,为何人们还是要在开车时打手机呢?下面具体分析了开车打手机现象存在的原因:
①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令人们变得行色匆匆,开车时打手机成为节约时间的途径。驾驶员往往没有意识到其危害性而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久而久之养成了开车打手机的不良习惯。大部分驾驶员都有这样错误的想法,认为用耳机 或车载电话就比较安全。其实其危害程度是一样的,因为人的大脑始终处于多重任务同时运行的状态下。
②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手机迅速普及和车辆数量飙升:同时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缺乏监管力度,没有对违法者形成强大的威慑。造成开车打手机的现象普遍存在。
③我国人口众多,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居民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观念相对淡薄,缺乏交通安全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在调查中,39%的受访员表示不知道开车打手机是违法行为。
④开车打手机具有隐蔽性,难以监管和处罚。与酒后驾驶、违规超车等显而易见的交通违法行为相比,开车打手机有一定的隐蔽性。贴膜车窗的存在和事后无证据造成取证的困难。以致执法难度和监管难度大大增加,较难对违法人进行较为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得这种现象长期存在。
⑤我国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使公路里程得到了大幅提高,但相应的公路安保设施、标识标牌并未跟上。几乎没有关于“禁止开车打手机”的交通警示牌。没有对开车打手机驾驶员进行及时的提醒和警告。因此,不能很好地制止这种现象。
 
五、总结与展望
 (1)使用任何形式的手机通话方式,对于驾驶行为的影响都是不能忽视的。
 (2)相比手提电话,免提电话能略微减小危险性,但效果不显著。在长时间通话后,不同通话形式的危险性趋于一致,危险性都非常高。
 (3)使用手机同时完成双重任务的干扰性远比单一任务的干扰性影响大,在驾驶中建议不要进行高危险性的复杂干扰对话。
 (4)男性驾驶员使用手机对于驾驶安全性的影响比对女性驾驶员更大,但随着通话的复杂程度增加而与女性驾驶员趋于一致。
本研究由于条件限制,导致结果可能存在偏差,有待后续研究。
   (1)模拟试验的样本量相对较小,参与试验的 驾驶员年龄不具有统计普遍性。本试验无法说明使用手机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工作的人群的不同影响。
   (2)模拟驾驶缺乏真实场景的复杂性。本试验中无法了解行驶中鸣喇叭,超车,变道等交通突发状况下,使用手机的影响。
   (3)可靠度模型的各项参数需要进一步修正处理,基于使用手机的模拟驾驶数据,对于更普遍情况的适用性有待验证。 
   (4)本试验从各个方面,对使用手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但是对于个体的影响程度很难准确判断,使用手机的个体差异需要利用动态软件在现 实中进一步分析。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手机用户和车辆数量将持续增长。开车打手机的现象也将长期存在。要对开车打手机现象的监管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就需要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把丁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同时需要执法部门总结经验,掌握开车打手机驾驶员的心理特点,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普及交通法规知识和交通安全常识;加强道路交通警示标牌的维护和添置,以达到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交通事故、维护出行员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加强对驾驶员的驾车培训和交通法规及交通安全常识的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使驾驶员在开车时,自觉做到不主动打手机。将手机调成静音,避免被动接听电话,停车后再回电话。同时应对耳机接听和车载电话进行立法控制。
②鉴于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有关部门应尽可能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并利用媒体进行大力宣传,普及交通安全常识和交通法规知识。 2.③宜增大警力。加大监管力度,发动全民参与。在公路边设立监控系统,对违法者以劝导、教育为主,处罚为辅。通过图片、电视广播、影片和互联网络等。使人们意识到其危害的严重性。
④完善道路建设规范。优化行车环境,增设 "禁止开车打手机"的交通标牌,时刻提醒驾驶员开车禁止打手机。
 
参考文献:
[1] 周商吾.交通工程[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2] 郑安文.道路交通安全与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裴玉龙,严宝杰.道路交通安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4] 刘建军.道路交通安全与逆反射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5] 张铁军,何勇.道路交通安全评价[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6] 郭忠印,方守恩.道路安全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7] 交通运输部.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蓝皮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8] Rosenbloom,Tova.Driving performance while using cell phones:an observ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06,37(2):207-212.
[9] Amado,Sonia.The effects of conversation on attention and peripheral detection:Is talking with apassenger and talking on the cell phone different[J].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2005,8(6):383 -395.
[10] Leseh,Mary F,Dancock,Peter A.Driving p- efformance during concurrent cell-phone use:Are drivers aware of their performance decrements[J].Ac- 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2004,36(3):471- 480.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