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控制措施的状态M
对于特定危害引起特定事故(这里特定事故一词既包含类型的含义,如碰伤、灼伤、扎入、高处坠落、触电、火灾、爆炸等;也包含程度的含义,如死亡、永久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暂时性全部丧失劳动能力、仅需急救、轻微设备损失等)而言,无控制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时发生的可能性较小,有控制措施的状态M的赋值见下表
表1 控制措施的状态M
分数值 | 控制措施的状态 |
5 | 无控制措施 |
3 | 有减轻后果的应急措施,如警报系统、个体防护用品 |
1 | 有预防措施,如机器防护装置等,必须保证有效 |
人体暴露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繁程度E人体暴露的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越大,发生伤害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越高,发生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越大。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威胁状态出现的频次E的赋值见下表
表2 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E
分数值 | E1(人身伤害和职业相关病症)人体暴露于危险状态的频繁程度 | E2(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危险状态出现的频次 |
10 | 连续暴露 | 常态 |
6 |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 每天工作时间出现 |
3 | 每周一次。或偶尔暴露 | 每周一次,或偶尔出现 |
2 | 每月一次暴露 | 每月一次出现 |
1 | 每年几次暴露 | 每年几次出现 |
0.5 | 更少的暴露 | 更少的出现 |
注1:8小时不离工作岗位,算‘连续暴露’危险状态常存,算“常态” 注2:8小时内暴露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暴露”;危险状态出现一至几次。算每天工作时间出现。 |
事故的可能后果S表3表示按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等方面不同事故后果的分档赋值。
表3 事故的可能后果S
分数值 | 事故的可能后果 | |||
伤害 | 职业相关病症 | 财产损失(元) | 环境影响 | |
10 | 有多人死亡 | >1千万 | 有重大环境影响的不可控排放 | |
8 | 有一人死亡或者多人永久性失能 | 职业病(多人) | 100万-1000万 | 有中等环境影响的不可控排放 |
4 | 永久失能(1人) | 职业病(1人) | 10万-100万 | 有较轻环境影响的不可控排放 |
2 | 需医院治疗,缺工 | 职业性多发病 | 1万-10万 | 有局部环境影响的可控排放 |
1 | 轻微,仅需急救 | 职业因素引起的身体不适 | <1万 | 无环境影响 |
注:财产损失一栏的分档赋值,可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仅需适当调整。 |
根据可能性和后果的确定风险程度R将控制措施的状态M、暴露的频繁程度E(E1或E2)、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S分别为若干等级,并赋予一定的相应分值。风险程度R为三者的乘积。将R亦分为若干等级。针对特定的作业条件,恰当选取M、E、S的值,根据相乘后的积确定风险程度R的级别。风险程度分级见下表。
表4 风险程度的分级
R=M×E×S | 风险程度(等级) |
>180 | 一级 |
90-150 | 二级 |
50-80 | 三级 |
20-48 | 四级 |
≤18 | 五级 |
注:风险程度是可能性和后果的二元函数。当用两者的乘积反映风险程度的大小时,从数学上讲,乘积前面应当有一系数。但系数仅是乘积的一个倍数,不影响不同乘积间的比值;也就是说,不影响风险程度的相对比值。因此,为简单起见,将系数取为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