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似乎是只有专业医生才能完成的工作。还有一些人认为,越是危重的病人越需要医生来处理。
在发生危急情况的现场,有的人对病人束手无策,坐等医生到来;也有人不问青红皂白,七手八脚地将病人送往就近的医院。殊不知,不恰当地救助往往会好心办坏事,加重患者的病情。难道只有在医院里病人的生命才能够得到挽救?只有医生才是救治危重病人的“大救星”吗?非也。
无论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人,无疑是生命处于最危急状态的人,是最需要紧急救助的。据统计,有90%的猝死病例发生在医院以外,也就是“救星”尚未到达现场的空白时间段。在我国,从拨打急救电话到急救车到达现场,平均需要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对于一个猝死急需救助的病人来说,是一段难熬的“漫漫长夜”。而现场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4分钟,这就是急救中常说的“黄金4分钟”。每耽误一分钟,病人的生存率就会有很大降低,死亡率就会直线上升。
由此看来,迫切需要在全社会普及急救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现代急救理念,掌握基本的急救方法,让整个急救过程不再出现空白,形成一个完整的“急救生存链”。
急救生存链是现代急救理念中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四个环节,即早期通路、早期徒手心肺复苏、早期心脏电除颤、早期高级心肺复苏。前三个环节都是在医院以外完成的,医生在医院里只是完成最后一个环节的急救。高级心肺复苏是以院外的初级急救为基础的,它并不是空中楼阁。想让生命之链不断裂,就需要在全社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去进行培训工作,让急救生存链的理念在更多的人心中扎根。
记得有一次在报上看到一篇文章,说是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一次国际车展的开幕式上,有一位70多岁的老者突然心脏病发作,在场的一位小伙子及时有效地给这位老者实施了现场心肺复苏术,为挽救患者的生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得知,这位小伙子曾在红十字会接受过正规的培训。
其实,突发重症的事每天都有发生,但是结果往往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场非专业人员所采取的急救措施。第一目击者如果能迅速对病人实施正确有效的急救方法,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就高。
现在,面向普通百姓的救护培训工作已经在各地展开。一般来说初级救护员培训、单纯心肺复苏培训和单纯创伤救护培训,对参训人员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只要受训者能正确理解所培训的内容即可。目前,初级救护员培训的课程已被北京市的一些中学列为素质化教育的内容之中。此外,救护员师资培训和中级救护员培训,对受训者要有一定的要求,后者主要针对各种特殊行业,如交通、建筑、旅游、电力、民航等部门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