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是执行驾驶员意识的工具,如果不认真爱护保养它,车辆存在故障,它就不听你的使唤,甚至与你唱反调闯大祸。因此,车况的好坏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不管时间多紧,任务多重,都要坚持车辆的保养制度、年检制度,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都要勤检查,勤保养,发现故障及时排除,哪怕是一个螺丝的松动,都要及时处理,自觉养成或做到心中无数不出车,故障不排除不出车的良好习惯。
三、安全行车要具备良好的综合应变能力
道路交通环境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道路交通环境主要包括道路交通标志、安全设施、噪音污染、天气气候以及交通管理。许多没有设置完善交通标志及安全设施的路段容易造成驾驶员对道路安全警戒意识的松懈,从而使得实际道路安全保证低,事故更为严重。天气气候也对交通安全有重要影响,比如在雨雪天、雾天等恶劣天气条件下,行车安全系数会随之下降。为此,驾驶员要时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综合应变能力。
(一)驾驶员要具备良好的洞察能力。按照心理学的原理来解释,观察是意识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知觉过程。在观察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和知识经验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观察不仅仅是观看,还包括观看后的判断。
1、驾驶员要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作为汽车驾驶员在驾车行驶中的观察行为是有目的性和指向性的。他主要是观察道路上的人车动态,而不是观察道路上行人、骑车人的穿着。观察行人、骑车人的目的是为了判断这个行人、骑车人是否会横穿马路,是否影响行车的安全。当然,驾驶员在观察差距上的人与车动态时,总是通过由近而远的方法。因为,当道路上其他车辆和行人离你的车越近,就越容易发生危险,距离越近往往会措手不及。所以驾驶员在行车中的观察必须由近而远。其次,驾驶员观察的对象还应当包括动态目标和非动态目标。动态目标是指道路上汽车、拖拉机、行人、畜力车、人力车。非动态目标是指道路上的标志、标线、信号灯、桥、坡道、弯道等。
2、驾驶员要学会借助后视镜全方位观察。驾驶员坐在车里视野有限,单凭肉眼通常只能看清前方的情况,对于左、右和后方的情况只能借助车内后视镜和2个车外后视镜了。而一些驾驶动作,如转向、倒车、并线和超车等,必须借助后视镜方能安全完成。因此,要学会通过后视镜观察路况,进而实现“眼观六路”。特别是对于一些驾驶货车的驾驶员,学会用后视镜观察路况尤为重要。在实际驾车过程中,新手往往是紧盯着前方,而忽略了左、右、后、上和下5个方位,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眼观六路”呢?
在保证车辆在车道中央行驶且路况不甚复杂的情况下,强迫自己将紧盯着前方的目光移出一些,用眼睛的余光分别观察3个后视镜、路面及车辆前上方,保持你的中心视野能扫视到广阔的路面状况--前、后、左、右、上和下。前方观察要尽可能远;后方观察靠中、左和右3个后视镜,看到后方所有车道上跟车的距离和速度;左、右观察从路的最左到最右,包括对面来车,左、右路边的停车、行人和路口里欲转出的车辆;往上看要看到路牌和信号灯;往下看要看到路面标志线和路面障碍。
在扩大视野的过程中车速不宜过快,而且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逐步扩大观察的范围。
路上开车长时间凝视一个物体很危险。因此要锻炼自己的目光移动,不要太专注于某辆车(如前车)或其他事物,要学会走马观花。另外在并线或超车前,要经常探视反光镜,避免盲区的影响,随时掌握汽车后面的情况。
(二)驾驶员要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天气的因素对行车安全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天气、环境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驾驶员应根据环境、天气的变化来适应各种不同情况下的驾驶。比如夏季天气炎热,开车极易疲劳,此时我们应合理安排好出车时间,保证有足够的睡眠,行车中一旦感到疲劳或不适,应立即找个安全合适的地点适当休息,待疲劳消除后再行车。如果在冬天,天气寒冷,人的手、脚易麻僵,反应也较迟钝。此时我们应注意防寒保暖,坚持中速行驶。如遇到冰雪道路,路面较滑,附着力下降时,应当减速慢行,与前面车辆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果遇到雨、雾天气,视线不清时,更应注意行人、骑自行车者的动态,主动避让,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不开赌气车。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确保行车安全。
随着秋季到来,大雾天气会频频光顾,发雾会使行车能见度降低,增加驾驶员疲劳,并严重影响到行车安全。驾驶员要给自已的车辆配备合格的防雾灯,它能为其他车辆“点燃一盏灯”,能够有效地让后方车辆看到你。要充分利用各种车灯提高能见度。雾天行车前,应将挡风玻璃、车头灯和尾灯擦拭干净,并检查灯光装置是否完好,决不可在雾中行车时车辆灯光装置残缺不全。在行驶中应打开雾灯、尾灯、示宽灯和前照灯(近光)。不能使用远光灯,因远光光轴偏上,射出的光线被雾气漫反射,在车前形成白茫茫一片,如同隔着磨砂玻璃一样,反而什么都看不见了。雾天行车可以靠路面的白色车道标线以及前车的红色尾灯来引导视线。当能见度小于500米大于200米时,必须开启近光灯、示宽灯和尾灯;时速不得超过80公里;与同一车道行驶的前车必须保特150米以上的行车间距。当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100米时,必须开启雾灯和近光灯、示宽灯、尾灯;时速不得超过60公里;与同一车道行驶的前车必须保特100米以上的行车间距。能见度小于100米大于50米时,必须开启雾灯和近光灯、示宽灯、尾灯,时速不得超过40公里;与同一车道行驶的前车必须保特50米以上的行车间距。进入高速公路的机动车,驾驶员必须按规定开启雾灯和近光灯、示宽灯、尾灯,在保证安全的原则下,驶离雾区或就近驶入服务区休息,或就近驶入紧急停车带、路肩,尽量靠边停车,并按规定开启危险报警光灯,并在后方150米以外设置故障车警告标志牌,等待雾散后再行车。
四、安全行车要适当控制车速,不断提高和掌握过硬的驾驶技能
驾驶技术是无止境的,过硬的驾驶技术也可更好地避免事故的发生。熟练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来自于平时的认真学习和经验总结,来自于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知识的更新。俗话说“开车容易,开好车难”。比如,超车,它是驾驶工作中比较复杂和技术性很强的一套动作。首先,要掌握时机,估计被超车速度,根据自己车的速度,判断对面车辆速度以及安全距离、道路状况、行人及其动态等。如果盲目超车,就会引起交通事故。此外,过硬的技术还来自于以往驾驶经验的总结提高,善于吸取他人交通事故的教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与此同时,在驾驶过程中,要适当把握好车速。俗话说,“十次事故,九次快”,这是驾驶员从数万计次血的教训中总结出的名言,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道路越修越好,如何合理控制车速是我们驾驶员必须探索的一个课题。事实表明,车速越快,处理紧急情况的时间就越短。如果在行车中,一旦出现行人、自行车横穿马路等瞬息万变的道路交通状况时,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正确地感知和判断处理情况,这样一方面将会丧失避险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一旦发生事故,其撞击力增大,将会加剧人员的伤亡和加重财物的损失。
驾驶员的反应时间除与年龄、情绪、身体疲劳程度、驾驶技术熟练程度等有关外,还与汽车行驶速度有关,汽车的速度越快,驾驶员的反应时间越长。随着行驶速度的提高,驾驶员反应时间的延长,进一步增加了制动反应距离的长度,对安全行车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制动距离和长短主要取决于行驶速度、道路附着系数及制动装置结构等,其中制动前汽车行驶速度影响最大。
车辆行驶中,驾驶人员的视觉判断能力与车速有关。速度变化时,对于车外环境的判断能力也发生变化。知觉的判断能力在行驶中与静止时完全不同,人体静止时的视力范围最大。两眼注视某一目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即视野受视力、速度、颜色、体质等多种因素影响。随着车速增大,驾驶员的视野明显变窄,注视点随之远移,两侧景物变模糊。因此,正确把握好车速,是减少事故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驾驶员要以对社会、家庭高度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起“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当慢不快,能快不超”的驾车理念,合理控制车速。行车时,要不受其他乘坐人员或领导的干扰,牢记控制车速保平安的安全观,使自己有一个自由宽松的思想天地和从容不迫的驾驶余地,使乘车者有安全感。
综上所述,安全行车不仅是我们驾驶员综合素质的检验,也是摆在我们驾驶员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只要我们全体驾驶员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安全行车的经验教训,真正做到“汽车一发动,心中装着群众,油门一踩,安全脑中摆”,交通事故的发生将会减少,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将会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样才能为社会安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