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网购食品的安全质量问题谁来把关?

  
评论: 更新日期:2024年12月28日

网购食品的安全质量问题 到底由谁来把关

网络日益成为食品销售渠道的今天,由于交易数据的可视化,电商对食品行业更多意味着“业态升级”。但这一业态的复杂促使一些专营食品的电商平台正扮演着“守门人”的角色。

对于消费者而言,其中也不乏缺少专业鉴别能力的“门外汉”。这扇门若有缝隙,又会是多宽?

电商平台的数道“门”

专家说:这一方面得益于从事食品行业的长期工作经历,一方面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宝贵经验。

在食品生产厂家、经销商和代理商的关系结构上,林森以自身经营的电商平台为例,在合作过程中,一般选择直接与生产厂家洽谈,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从而降低成本。

与此同时,生产厂家也拥有自身的经销商或者代理商。尤其是知名的食品品牌,他们在自身的经销层级上作一些区域上的分级,比如华东大区代理商等等。因此,生产企业通过“代理商”或“经销商”间接地与电商平台进行合作。代理层级的不同,也会导致合作模式出现千变万化的情况,这可以部分地解释同一种食品,为何会在网络端出现各种各样的价格。

“电商平台也与他们展开合作,这样可以丰富我们食品的货源,但通常情况下,需要享受相关的待遇,比如在退货时,代理商需要提供与厂家相同的待遇。”林森说。但他需要承担两项“把关责任”:“商品供货方是否合规”以及“商品是否合格”。

前者指的是,供货方经营食品的行为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后者指商品需要经过相关的检验合格。

在进货前,电商采购方需要掌握上游产业链的所有情况,这至少包括三个环节的查验,首先是商品生产厂家合法状态的查验,如生产厂家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等资料的核查;其次,查验厂方生产许可证是否合法合规,以及商品质量检验合格的证明;在最后的流通环节中,如果是从“代理商”或“经销商”处采购,还需验证“代理商”或“经销商”的三证及“食品流通许可证”是否齐全有效。

此外,为了避免侵犯他人的商标权,电商平台一般情况下还要核验商标注册人的相关信息和授权书等。

至于“进口商品”的经营,供货方不仅需要“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齐全,以及需要食品流通许可证”,而且“还多了数道程序”。

这“数道程序”涉及进口货物报关单、相关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货号与货物符合一致。

“在所有进口预包装食品上,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标签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以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载明食品的原产地、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林森说。关键字抽取:“差评”

除了规模化的电商平台外,个体网店经营者也能代理经营部分的进口商品。目前,我国的网上经营平台也都设置一套开店流程。

根据普遍采用的流程,网络平台首先进行具体招商,随后经营者需要缴纳一定数目的保证金,在双方签订合同后,经营者需要提供产品授权书,在通过平台的品牌审核后,才准许上架。

整个过程如果不在年末或年初,一般开张的流程约在两周至1个月内。

“如果平台严格的话,还将规定经营者的授权不超过3个级别,食品的检验报告有效期在半年内。”上海一知名食品电商平台总裁申平(化名)说,对于经营者资质的要求每年都不一样,从现有的市场来看,专营店的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而且公司成立时间规定要超过一年。

申平认为,此举也是网络平台防止实力不强的经营者从事非法食品买卖。

对于平台而言,也具有相应的“监管能力”。这表现在平台在自身的监管过程中,发现食品存在“违规”,则采取扣分机制,甚至可以取消经营者的资质。

业内人士称,平台的监管可以通过两项最主要的技术手段来实现,针对客户的打分和售后评价进行分析,比方抽取投诉行为中的关键字“差评”。同时,平台还可以进行数据库管理,在大数据运行过程中监督交易过程,一旦投诉超标,就会“数据预警”。

业内人士介绍,平台除了“自身监管”外,外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也会对平台进行例行检查。

但业内人士坦承,因为店家众多,做到对所有店家的品质监督在理论上可行,但实际操作不会“尽善尽美”,也会出现“监管失位”的现象。

原因在于,网络空间在塑造跨地域交流的同时,也创造着足以遮蔽真相的手段。相比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对于线下实体超市的巡查力度,以及“职业打假人”的举报监督,网上的监管力度肯定不及线下。

业内人士称,一号店在过去的10个月中,因违规被处罚的次数达到了16次,罚款近百万。

那么,消费者在进行网上购物时,又如何区分“高仿进口商品”和“真品”呢?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