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发生泄漏,引起美国公众的恐慌和指责,为此,时任美国总统停止休假,赶回白宫,组织了以麻省理工学院拉斯姆逊教授为首的14名专家,用了2年多时间,耗资300多万美元,对核电站的危险性进行研究和评价。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发表了拉斯姆逊的报告“核电站风险评价”,收集了电站各部位历年事故数据,计算其事故发生概率。这一份技术文件建立的高完整的安全控制与事故预防系统成为全球核发电安全运行的共同财富。
5.只有揭示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技术原因,才能建立经济发展和生产运行的技术支持体系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事故发生后的技术分析和技术鉴定,这些国家每年对重大的有代表性的事故均要提出技术汇编和综合分析意见,并且根据事故的教训对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进行修订,几乎每年一个版本。这样做的结果使事故教训真正变成为财富。从客观上讲,人类在从事生产活动、科学探索过程中,总是会发生一些事故,事故给予人类的知识不亚于实验室给予人类的知识。关于事故发生之后如何客观、科学的认识,把事故的真正原因找出来,是目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事故原因分为技术原因、管理原因。而分析技术原因是首要的,因为事故的出现是物变的一种结果、一种形式,不清楚技术原因就不能真正揭示事故的奥秘,在揭示技术原因之后,管理原因就不难找出来了。1997年6月27日,北京东方化工厂罐区发生大爆炸,大火持续5天的时间,在国内国外引起极大的影响和震惊。但在事故分析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技术原因引起的一直有争论,导致事故的技术分析与结论变得非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事故的技术原因不能真正的查清作出科学、准确的结论,将无法向世人交代,国家和人民也是不能允许的。1998年1月6日陕西兴平市兴化集团硝铵生产装置发生大爆炸,当场死伤80余人,生产装置全部夷为平地,更严重的是,爆炸破坏了液氢生产系统,直接影响我国航天事业的运行,10个月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事故的技术原因仍不能作出结论,国内50余套同样的生产装置无法从这次事故中吸取教训,仍然受到同样类型事故的威胁。以上2起事故都是国内特别重大的爆炸事故案例,国家安全生产主管部门为了查清事故的真正原因,派出了国家专家组进行技术分析鉴定,最终作出了科学准确的技术结论,为同类生产装置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技术结论,为同类生产装置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十分宝贵的技术论证资料和改进措施的依据。2000年5月江阴市周庄一条人造革涂布生产线发生爆炸火灾,不到1小时另一条生产线因同样的原因发生爆炸,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省内90余条生产线都面临着事故发生及停产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判断事故发生的技术原因到底是什么,就将严重的威胁全省人造革的生产。
6.不能用事故的伤亡和损失为代价来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因为伤亡和损失是无法逆转的。
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包括感觉、知觉、思维三种认识活动,意识是通过注意活动才能形成的。在安全生产问题上,人们之所以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甚至是不要,原因就在说起来的时候,他思维了,他想了,一些事故的恶果和场面可能就浮现在眼前,但是真正干起来的时候,他集中精力在研究怎么才能赚钱,兴奋点在他注意的事情上,有点忘乎所以而且事故并没发生,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威胁,因此就忘记了。人们往往这样周而复始的犯着同样的错误,反反复复出现同样的事故,是不是人们将要亲身经历了,或者说一个单位必须亲身经历了一次事故、一场灾难才会有安全意识,或者才能增强安全意识呢?我看大可不必,我们不能用这么大的代价来换取一个认识上的提高,况且有些时候认识上并不一定提高。因为事故导致的伤亡和损失是不可逆转的,是不能挽回的。因此,一次事故、一场灾难,全国、全省、全民都应该吸取,都应该研究其中的原因和规律,都应该举一反三。借助于人家的事故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水平,增长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
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的基础上,才有谈及全社会的反事故能力问题,因为全社会的这个大系统是由每个单位、每个人员构成的。我们要形成一种氛围,一种重视安全、懂得安全的氛围。全社会的反事故能力才能谈及,当然全社会的反事故能力还包含社会安全必须的技术装备和相关设施、专家决策及信息管理系统等。安全生产真正的管理体现在生产、运行的全过程,体现在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关联者身上。这是由当代事故发生的随机性、突发性、关联波及性决定的。因此,安全知识和专业水平往往成为决定性的因素,责任心很重要,也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是没有知识的责任心,没有够用的专业水平的责任心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安全生产的知识、安全生产的专业素质也来自于工作的责任心。因此,我们说,工作责任心和专业素质、安全识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我们目前要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现代的生产装置第一线作业者、指挥者的安全素质和专业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第三个问题,关于建立安全生产的新体系、新机制问题
新的世纪我们面临着更加繁重的任务,安全生产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更加复杂。总的思路是,是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一定要坚持安全生产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原则,以遏制和减少重、特大事故为重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领先科技进步,强化综合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把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转移到“预防为主”的轨道上来,实现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系列化、监督和管理科学化、教育和培训规范化、设施和设备现代化、咨询和服务社会化。逐渐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统一管理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理顺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完善安全生产监察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训体系。建立安全生产认证制度。推行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审核和认证制度,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审核和认证工作。健全建设项目(工程)“三同时”审查和验收制度,严格企业新建、扩建、改建、技术改造和引进工程项目的“三同时”审查和验收,实施建设项目(工程)安全卫生预评价工作。建立快速反应的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处理系统,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培训教育、技术咨询与服务、工程评估、信息服务等中介机构;建立省一级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技术分析鉴定中心,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快安全生产工作法制化的进程。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入WTO要求的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
1.关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与形式问题
市场经济调节市场的主要手段是市场机制,它客观上要求“小政府、大社会”;而安全生产工作具有强制性和复杂性,市场机制对其作用不如经济领域明显和有效,它客观上要求政府加大监察力度,增加安全监督力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依法享有经营自主权,包括企业内部机构设置权,政府无权干预企业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由于企业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因此,为了减少成本,往往出现政府的外部监督在不断加强而企业内部管理并无实质性加强,即所谓“政府热、企业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各部门应转变职能,即不但要执法,更要为企业提供服务。计划经济下的安全生产管理是由国家或行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下达安全指标,指企业形成了“要我安全”,而把安全生产与生产效益对立起来,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企业法人势必放松对安全生产的投入,造成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人素质低, 工人违章作业,干部违章指挥,纪律松弛,不注重企业的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安全生产条件和劳动卫生条件恶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要重视人的生命价值。有必要提出“效益为中心,安全是前提”的新观点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是:
(1)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关系问题;
(2)显性效益和稳性效益关系问题;
(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问题;
(4)市场竞争中企业安全风险问题;
企业生产过程投入主要是以产品产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产品是转化为效益的物质基础,因此生产过程的产出是直观的。而安全投入的收益是具有间接性、滞后性、多效性和长效性,收益不直观,使人们误认为生产投入有产出而安全投入没有产出或产出很少,因此,对生产投入多而对安全投入少,甚至不投入。这是生产认识上误区的重要因素。
经济体制转变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并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企业首先考虑的是产品的市场需求和品种、价格、质量的竞争力等营销方面的风险,这些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是明显的、确定的。安全方面的风险即造成人员伤亡、健康损害和设备、原材料、产品等财产损失方面的风险,也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并且必须承担责任。但由于这种事件不多在企业发生,又加上法律约束不严,使人的生命价值、劳动能力和肢体完整性的价值没有受到应有的财政刺激,因而降低了安全的风险值。此外,事故的形成具有隐蔽性,伤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职业病的形成有较长的潜伏期,这种风险更易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