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搞好危险源和隐患的辨识
事故隐患分级管理是隐患监控的基础,对事故隐患评价必须定期进行。这是一个智能辨识过程,最基顾的工作得从危险源分级做起。由于危险源涉及面很广,例如化工类企业,有危险品库区、罐区,压力容器、管道,危险生产场所,危险道口,放射源等等,必须先分类再分级。
在工业发达国家,危险源分级已是一项程序化动态管理工作,企业从工程立项起,就考虑安全卫生问题,重大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通常要进行项目的安全评估,包括按评价单元确定危险源的危险等级和模拟事故的影响范围。企业运行前还需履行危险源分类申报手续,建立危险品(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管理档案,包括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等。
我国的《安全生产法》也规定,建设项目(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近年来,我国还大力推行了建设项目(工程)的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制度,为完善企业危险源管理和重大隐患监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完善我国的隐患监控体系,老企业不可缺少,是对其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进行完善改造的关键,是获取企业安全卫生状态的基础数据,补建数据库。国有企业可通过普查危险源来补“课”,要依据《重大危险源的辨识》的国家标准,采用专家系统软件对危险源作评估分级,以确认重大危险源。而外资、合资、独资等企业则更适合以安全卫生评价的方式解决。
危险源分级只是隐患排查、辨识、评价的工作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对各种危险源分门别类地制定监控方案,进行防御性技术干预,并定期综合分析技术干预效果,评价事故隐患,进行隐患分级,实施对隐患的分级管理,从而实现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有效监控。
三、 建立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和救援系统
对事故隐患的分级管理及对重大事故隐患的监控,除避免事故发生外,还有一个目的:对突发事故顺利实施应急救援。应急救援预案设置是一项既复杂又具体的工作,是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事故应急救援技术包括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地域管理和紧急动员的体制建设;大规模抢救医疗和护理、转移方面的技术研究。事故发生后应急处理的行为干预,更需要高效的地域戒备体制,包括动用国家机器乃至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应急动员机制,带有紧急反应和长期戒备的特点。
事故应急预案的目的是准备应急反应,减轻事故后果,限制事故严重程度及对公众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事故应急预案主要由危险源管理部门建立、实施,包括事故现场人员的撤出路线和防护、救护、转移措施,现场人员应急措施,防护、救护设备使用程序,危险源应急措施、减缓技术说明,向应急救援机构报警的方法等。此外还包括以下内容:应急救援设备检查、测试、维修计划和程序,针对不同的危险品编制应急医疗、处理资料,应急救援工作人员的训练、考核,应急预案的演练、检查、修正、存档以及应急救援组织的动员、召集、指挥机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