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落实是保障
当前,交通生产企业主体受市场化影响,正在加速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合资合作经营,使原来单一的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出现了结构上的多元化,传统的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面临新的挑战。加之交通运输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日益繁重,大量农民工参与交通运输生产和交通建设,使交通安全监管难度加大。在这种形势下,做好监管工作关键是建立健全交通监管制度,理顺监管机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要切实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深入基层,摸清情况,查明问题,全面了解自己分管行业和部门的安全状况。分析情况、查找问题必须进行量化分析,做到胸中有数;发现问题就要扭住不放,督促整改,跟踪检查,直到彻底解决。
交通系统点多线长,安全生产涉及方方面面,做好监管工作还必须突出重点,对重大危险源、事故易发部位,加强重点监控,重点检查督导,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从近年来发生的交通重特大事故看,道路旅客运输、危险货物运输、水上交通以及危桥、危险路段、公路施工是安全生产的重点领域;客运车辆、危货车辆、旅游船舶、桥梁隧道施工、冰雪路面是安全生产的重点部位;春运、"五一"、国庆节、雾雪天、夜间和汛期是安全生产的重点时段;营运驾驶员、船员、高空和隧道作业人员、港口作业人员是安全生产的重点人员。这些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时段、重点人员,是我们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应认真研究安全管理的措施和办法,重点加强安全监管,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投入落实是前提
有研究表明:GDP人均1000至3000美元这个区间,是安全生产事故的易发期。从世界工业化进程看,发达国家一般都经历了事故多发、趋于稳定、本质好转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目前,无论从GDP看,还是从安全生产实际情况看,我们都处在事故的"易发期"。但是,这不表明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推卸责任,不能成为目前安全生产现状不尽人意的一种解释。工业化进程中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固然较多,但这些因素通过努力都是可以控制和解决的,"易发期"是可以缩短的,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做。
必要的安全投入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应针对当前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下决心加大安全投入,加快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努力提高安全保障水平。从交通行业来看,交通建设和运输经营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应自觉加大安全投入,努力弥补安全欠帐,改善生产条件。凡安全条件不达标的企业,必须限期整改,不按规定整改的,一律清理出市场。公路、航道、站场的安全设施投资要纳入建设项目概算,新改建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交通行业企业的技改基金要重点投向安全方面,制定年度计划,要考虑安全方面的因素。要加强安全技术研究,针对关键部位和重点环节的技术难题,组织开展科技公关,从根本上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整治落实是关键
专项整治是针对事故多发易发部位和环节进行的治理活动,通过彻底排查整改各类事故隐患,达到釜底抽薪、化险为夷的目的。隐患如虎,虎出伤人。古人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癣疥之痪,心腹之大患","一炬有燎原之忧,而滥觞有滔天之祸"等一类的警言,都说明了这个道理。着眼预防,专项治理、消除隐患,这是避免事故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各行业系统都针对安全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排查整改了许许多多的隐患,取得了明显效果。实践证明,在事故易发的重点环节和领域,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对加强安全管理、强化安全基础、遏制事故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省交通系统针对重大危险源和薄弱环节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如危桥、危险路段的排查治理,危险品货物运输专项整治,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渡口渡船专项治理,公铁立交专项整治,车辆超限超载治理,交通建设安全专项整治等。通过专项治理,确保了交通系统安全形势的稳定。今后还要坚持不懈、继续深化。整治活动要有针对性,要见实效,不能形式上轰轰烈烈,实质上不痛不痒。同时,要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结合起来,通过深化专项整治,总结经验,形成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关键是要抓整改,对重大事故隐患要落实部门、明确专人进行跟踪整改,限期完成,不能搞一阵风,检查了就算万事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