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经济观
经济学上有一新兴的学科——安全经济学。它认为,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故整改的“产出比”,超前预防效果优于事后整改效果。这是安全经济的基本规律,也是指导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事先的安全投资是最经济、最可行的生产之路,安全就是效益——这是所有管理者应建立的“安全经济观”。
也有人认为,现代工业生产系统是人造系统,这给预防事故提供了基本前提。因此,可以通过合理的对策和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的隐患。在17世纪前,人类对安全的认识是宿命论,事故发生后,人们往往是被动承受。此后,人们对安全的认识提高到经验论水平,应对事故时有了“事后弥补”的特征。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高技术的不断应用,人们对安全的认识进入了本质论阶段,“超前预防性”成为现代安全生产的主要特征。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由之路,保障安全生产要通过有效的事故预防来实现。根据安全原理,在事故预防过程中,要涉及事故系统和安全系统两个对象。前者包含人、机器、环境、管理四要素;而后者则由人、物(设备安全性)、能量(能量的有效控制)、信息(管理效能的发挥)等四要素构成。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意义,更符合科学性原则。传统的安全管理多处于被动的“事故追究型”管理,而现代安全管理则向“事故预防型”管理方式转变,其中心环节包括科学的安全管理活动和安全评价技术的应用。在整个生产环节中,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中的管理者至关重要。安全是人类生活质量的反映,安全也是一种生产力。安全投入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大的安全产出,安全产品以一定时期内事故的减少、安全环境的有效改善、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企业商誉的提高等各种方式体现出来。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高水平的安全生产投入来支持。我国当前对安全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不足1%;而发达国家预防性投资占GDP的3.3%。长期以来,我国对安全生产投入主要从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中提取,其比率一直为10~20%,对矿山、化工等企业则要求大于20%。而据实际调查,不少企业实际执行的提取比率却低于这个数字。在安排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时,往往由于投资不足或出于“节省”的考虑,对项目中配套的安全卫生设施随意削减,结果使投产后的生产项目无法正常运转。在一些发达国家里,百万吨的死亡率为0%,而我国前些年煤矿百万吨死亡3~4人,现在已上升到11.8人。美国目前产煤量占世界1/5,但年死亡人数只40人左右,差距显而易见。
建设安全文化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安全文化已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十多年后,尤其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后,我国安全文化建设领域活跃,出现了企业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乡村安全文化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文化形态,形成了共建安全文化、提高安全素质的崭新局面。
安全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重要的一条是要结合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依据各自不同的经济、文化、科技水平和管理背景,建设和创新具有自身特色的安全文化。要把安全文化放在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高度,从安全价值观、安全文化现象、安全文化心理等深层次上,回答和解决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把抽象的概念变成指导性很强的操作指南。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要坚持群众性和大众化原则,坚持灵活性和多样化原则,坚持科学性和系统化原则。只有这样,安全文化才能成为职工的文化、大众的文化、民族的文化。只有加大安全投入,加强安全法治观念,提高安全素质,企业才能形成长久的安全生产机制。加强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安全文化素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广大职工和人民群众是安全生产和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要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和人民群众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是我们发展和创新安全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安全主管部门、工会及各类安全中介组织的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安全文化建设服务。
目前,铁路、民航、兵器、船舶、石化、核工业、有色金属、冶金、电力、煤炭、航天、建筑、水利等行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一汽车集团的“第一汽车,第一安全”,北京铁路局“毛泽东号”机车组的“责任制+责任心+基本功=安全”,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的“爱妻爱子爱家庭,不讲安全等于零”,黄岛电厂的“科技兴安,规章制度融入安全文化之中;文化凝聚动力,安全促进发展”,以及中石油、国际航空、青岛啤酒厂等一大批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都积累了许多值得效仿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他们在国际交流中代表着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水平,展示了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形象和风采。安全文化的作用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也得到认同,浙江铁牛集团、佛山陶瓷股份公司等一大批非公有制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注重实践性、目标性,大大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安全文化是职业安全与健康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培育安全文化氛围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不断提高生命质量,是安全文化发展的源泉。人命关天,国运所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是安全文化的主旋律。安全文化技术建设必须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公理,它承载着造福人类、造福社会的历史使命。频发的安全事故时时刻刻在警醒我们,仅仅加大技术、设备的改进力度和企业员工的收入及福利是远远不够的,将安全生产纳入法制轨道已刻不容缓。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5年3月30日,国务院《关于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出台,这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已经有法可依,安全事故的责任认定已经有了明确的法规尺度,也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当人们还没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规律和重要性时,这些法律法规就是强制推行安全行为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证安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有力武器。因此,安全法规的实施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构筑安全生产的铁壁铜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和前进动力,才能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也只有这样,安全文化才会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