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社会主义安全文化探微

  
评论: 更新日期:2013年08月14日


二、社会主义安全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1.安全文化系统性。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概念,仅限于行业或地区、企业组织等,因此,这种安全文化可称之为狭义的文化。从当前来看,安全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系统工程,因而安全文化所涉及的领域也从原来的行业和地区安全变成包括社会公共安全在内的广义安全文化概念。

目前学术界已越来越重视大安全观的建立。大安全观就是要求进行全民的安全文化建设,它既包含优化安全工程技术等物质文化方面,同时还包括拓宽安全研究领域、发展安全教育、强化安全宣传、提倡科学管理、建设安全法制等精神文化方面,特别是国家、地区安全、全球安全、生态与生物链条安全等,都应纳入安全文化研究的范畴。

2.安全文化科学性。在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人类不能明白灾害发生的原因,也就不能形成对灾害发生的科学预制。“未雨绸缪”只是低水平的安全意识,高效高质量的安全,必须走预防之路。人们通过各种生产环境的监测分析得出结论,在理论上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即使人类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也可以通过预测预报将其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所以,现代安全管理提出要变单因素管理为横向综合管理,变事后处理为预先分析,变事故管理为隐患管理,变管理的对象为管理的动力,变静态被动管理为动态主动管理,从而真正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

在公共安全管理中,同样可以采取预防为主的办法,化解矛盾,减少冲突,从而实现和谐发展。

3.安全文化的发展性。我国古代安全文化早就产生于生产实践并被思想界所重视、创新和发展,将其发展到哲学和辩证法的高度。现代我国的安全文化更是在古人安全思想的基础上,在上世纪80年代国际核安全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到90年代开始形成我国的安全文化。当然,社会主义安全文化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4.安全文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根据安全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安全经济规律告诉我们:事故损失一般占GNP2.5%;安全投资应占GNP1.2%;安全投入产出比应为1∶6;安全生产贡献率应为1.5%~5%;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关系是1与5的关系。从预防性投入与事故整改的关系及安全效益金字塔法则都表明:预防型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后整改的“产出比”。所以只研究生产领域的安全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起国际和地区安全,生态和环境安全,卫生及公共安全的大安全观;只研究防灾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成灾的问题;只研究安全经济学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安全文化问题。必须树立安全、减灾、环保相互渗透、交叉、综合的大安全观,共建安全、减灾、环保科技文化,使人民在天灾人祸时,能应变自如,把伤亡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保障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

5.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安全文化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维护人的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就是安全文化最本质的特点。无论是人类对安全的敬畏,还是制度文化的严酷无情,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和文化落脚点。

6.从安全文化到安全文明。文化的产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安全行为产生安全思想,在安全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安全文化,而安全文化必将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安全文化,应该而且一定会发展成为安全文明。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各种文化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作为安全文明来说,其“关爱生命,关爱安全”“以人为本”的文化核心,强调“和谐社会”,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稳定和谐关系的大安全观念,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安全文化正越来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它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社会文明的标志。所以,安全文明应该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之一,并将其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及生态文明建设一起,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成为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