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社区应急管理实践与借鉴
美国社区应急管理
在应急理念上,FEMA推广“防灾社区”建设,以社区为基本单位,促进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普通市民的通力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减轻各类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缩短恢复重建的时间。
队伍建设方面,社区应急反应小组,强调CERT要以社区为基础,通过公共教育、培训和志愿者服务等内容,引导市民发挥主动性。
宣传教育方面,为了提高市民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培养公众的危机识,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市民的应急知识培训。
应急保障方面,有效配置和运行避难所,提供水以及食物等基础设施,社区居民仍然要提前准备应急物资。
澳大利亚社区应急管理
应急保障:红十字会在多数地区开设了应急避难场所,帮助灾民顺利避难,鼓励志愿者参与到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工作之中
应急理念:把社区看成是国家应急的基本力量。将“以群众为主,群众、集体和国家力量相结合”作为减灾战略思想。
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建立防灾教育基地、应急救援学校等,实施公共教育,同时,重视社区居民的防灾、救灾、自护、自救培训教育。
队伍建设:以志愿者为主体的抗灾队伍是社区备灾建设的核心组成。州应急服务中心是众多志愿者抗灾组织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
日本应急管理
应急理念:“自己的生命自己保护”、“自己的城市和社区自己保护”。强调居民参与防灾活动,鼓励居民为防灾减灾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明确规定市民在灾害发生时的职责以及必须采取的措施,要求市民自觉配合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
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宣传时机开展宣传活动,此外,日本注重对中小学的教育及公众教育。同时,通过媒体为公众提供各种灾害管理教育。
队伍建设:各地社区成立了许多“灾害管理志愿者”组织,这些志愿者组织准备有物料和药品,经常进行抢修救灾演练。除此之外,各地区还成立了许多群众自发组织的防灾贩灾组织。
应急保障:建有地下应急供水池 ,简易厕所,设在学校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设在社区的防灾储备仓库 ,在城市社区建设了很多避难所在学校操场、绿地、小区广场等指定场所建立了临时避难所 ,要求公立中小学的室内避难所提供储备食品和药品等应急物资。
国外社区应急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社区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应急理念的树立,更强调应急宣传和队伍的建设以及应急资源保障体系的完善。在社区中,基层民众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只有依靠社区民众,才能实现准备充分,应对及时,恢复高效的社区治理体系。
第二,各国不仅有完善的应急法律体系,而且及时整理和修订法律,确保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同时,通过应急法律的不断修订和完善,增强公众的应急管理意识,明确公众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责任和义务,培养公众的自救互救的责任心,提升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
第三,在加强公共沟通和提高国民公共安全教育方面,有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值得借鉴,即:将应急管理工作深入到社区层面,通过预案演练等形式,强化居民的责任意识和应急应对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媒体和网站等动态机制弥补静态预案的不足;对灾害弱势群体、对农村、对落后地区,提倡灾害互助关爱精神。
第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重视社区在应急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完善各类基层防灾应急组织,加强应急物资储备,鼓励和发展志愿者活动。政府要帮助提高社区的抗御灾害和灾后自我恢复的能力,考虑如何制订扶持政策,如何建立伙伴合作机制,如何提供宽松的志愿者活动平台。
二、我国社区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应急管理存在行政化倾向
行政化倾向是指政府对于本属于社区内部自治的事务采用大包大揽的形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区本身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空心化,与此同时也使社区自治组织身上显示出了较为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因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性社区。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自治单位,其目的在于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然而,在社区应急管理过程中,社区居民自发地组织起来以预防、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动力不足,思想上存在着单纯依赖政府救灾的倾向,社区日常安全活动以及安全事件则基本是由政府强制性安排与处理,社区居委会只能按照政府要求办理。社区自身的自治功能没有得到相应发挥,居民的安全意识无法得到培养与提高,政府承担了过于繁重的应急管理任务。
社区应急管理存在行政化倾向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政府对于行政权力的垄断特点突出。在社区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社区体制改革更多使整个行政体制内权力重心下移,这种改革并没有减少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过大权力和包揽过多公共事务,而是增加了街道的权力,把对社区自治组织的指导关系变成了事实上的领导关系。政府超越了本来的职能、权限,包揽了过多应由非政府组织承担的职能。
2.社区居民应急意识淡薄
社区居民应急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是社区居民依赖性强。
二是居民对公共安全认识不到位。
三是城市生活的流动性强。
四是社会转型期。
3.社区志愿者队伍实效性匮乏
社区应急志愿者存在的问题:
缺乏资金、社区应急志愿者缺乏应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社区志愿者流失率高
成因分析:
缺乏保障机制
自身筹集资金和财务管理的能力有限,其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
应急志愿者参与抢险救灾,人身安全存在一定程度的威胁,政府未能给应急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保险,难以保证应急志愿者的权益。
缺乏培训机制
应急救援是一项危险性、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要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
但社区应急志愿者大多数都未接受培训
缺少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缺乏导致人们往往把志愿者当成免费劳动力使用,易导致很多志愿者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承认,就会影响实际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志愿者成员参与应急管理的低效与懈怠。
社区应急资源整合不足
社区应急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社区的人、财、物资源尚未纳入统一的平台进行指挥协调,各类人力资源、救援队伍和应急物资等方面的储备,未有进行合理配置,社区应急资源难以综合管理和统一调配。
社区应急资源整合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社区具有种类多样,管理主体多元化的特点。社区的类别和管理主体很难清楚地划分。突发事件往往成为各社区组织的管理盲区。
另一方面,长期单位制的惯性。个人对单位的认同意识和参与意识很强,但社区归属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弱。社区应急管理机构缺乏足够权威,无法实现安全事务的统一管理。导致很多社区协调不力,资源整合能力与快速反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社区应急信息系统不尽完善
社区应急信息系统不完善的原因:
由于技术水平及资金不足,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在社区应急管理中,由于分工协作,许多可以被大家共享的信息基本上散落在各科室、个人手中,平时又缺乏交流,使得社区应急信息无法共享,从而导致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的能力不强,不能及时、准确地向外界公布信息,并且与公众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影响突发事件解决的效率。
三、我国社区应急管理的新路径--协同模式
1.社区应急管理的新路径--协同模式
社区应急管理的全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NPO、企业部门与社区家庭及居民)按照法律法规以及具体的应急规划与预案参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协同作战,在这一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中针对潜在的或者已显现的危机,协同实施系列性的控制活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置和消除突发事件。
在该模式中,各主体在既定的法律框架内,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各司其职,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在应急管理上是监督、指导的关系,政府部门与其他主体主要是协调与协同的关系,而非简单的行政指挥;而各主体的应急参与途径和方式应该在社区应急规划(预案)中有明确而具体的说明,并通过多次演练熟悉各自的职责与行动方式,从而提高社区的整体应急能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以及媒体机构在宣传教育、尤其是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社区应急管理协同模式的特征:
立足并依托于基层力量
符合法治原则的要求
适宜的社区应急规划
总体规划主要任务是进行社区灾害的调查分析,确定社区存在的风险因素,提出应急目标,确定相应的重大措施。
详细规划是分灾种的并详细说明如何采取和实现具体的防灾抗灾措施,减少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较高的社会参与度
较高的社会资本存量
社区应急管理协同模式的参与主体分析
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是社区应急管理的重要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