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围绕安全生产实际,营造浓郁安全文化氛围。
安全教育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系统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态度三部分,缺一不可。安全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于“知”,安全技能的目的在于“会”,安全态度的目的在于“行”,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围绕安全生产实际,营造浓郁安全文化氛围的关键,对于能否实现安全教育的最大效果,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教育网络至关重要。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推广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做到人人皆知,使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争当安全生产的模范。二要发挥安监员、群监员、青岗员和协管员的作用,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监督检查和宣传教育,筑牢安全生产防线。三要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和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鼓励职工争当“安全文化标兵”,班组争创“安全示范岗”,增强职工自保互保能力。
(三)遵循环境效应规律,优化安全文化环境。
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有利于强化安全生产,提高安全水平。一是强化生产现场管理,消除隐患,优化安全生产的“硬环境”。生产现场既是干部职工的劳动作业场所,也是容易出事故的地方,实行现场管理的标准化,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作业环境,增大安全系数,提高安全生产的质量。既可以通过创建文明生产,创造整洁文明的劳动环境,使职工产生舒适感,保持良好的劳动情绪,提高作业环境的安全系数,又可以通过加强作业环境的巡查和督察,并与考核奖惩结合起来,及时消除现场安全隐患,来保障安全生产。二是强化安全意识教育,优化安全生产的“软环境”。要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感召职工讲安全,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指令,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要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做到安全生产时时事事敲警钟,绷紧生产这根弦,增强安全意识教育不断线。要建立互相监督与约束机制,职工与职工之间按照“三不伤害”原则生产,及时制止职工违章作业,形成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和谐稳定的生产环境。三是正确处理好安全生产与职工收入的利益关系,优化职工内心的“小环境”,使职工的积极性沿着正确的取向发展。实践表明,物质利益的诱惑也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利益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安全生产系数。鉴于煤矿职工收入与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安全罚款与安全奖励差距失衡等,都不利于安全生产系数的提高。因此,要把收入与安全生产严格依人、依事挂钩,处罚的力度要达到警醒的目的,奖励的幅度要达到令人心动的目的,确保职工内心“小环境”的平衡。
(四)强化安全法制观念,规范员工安全行为。
理念是一切行为的先导,行为是理念的最好诠释。煤矿每次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后,通过追查分析时常常会发现,“违章者缺乏遵守安全规章的自觉性”,这是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也就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才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必须通过强化法制观念,以规范员工安全行为。一是行为规范化,向陋习告别。好习惯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长期不懈倡导规范,强化标准,告别陋习的结果。告别违章陋习,必须严字当头,强化作业标准的执行力,形成与安全理念要求相适应的行为。二是行为流程化,把精细变成习惯。实际上,安全上出问题的所谓细节都不是一般的细节,而是与关键相联系的流程。安全管理既需要从细节做起,更需要强化精细化流程管理,习惯化执行流程作保证。三是让员工由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由于安全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管理,主要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因而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要通过强化正面激励,变罚为奖,形成安全管理人人有责、安全理念人人共享的积极心态,从而由被动个体保安全为全员主动抓防范,由被动避免事故为主动争取安全获得奖励,这样才能真正激发每个员工自主保安的动力。通过积极工作,使人人皆知安全文化建设与和谐矿区建设的关系,在全矿区营造“建设安全文化,构建和谐矿区”的浓厚氛围,进而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综上所述,矿区安全文化建设是创造安全生产环境和建立有效安全事故预防机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安全生产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是引导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发展方向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需要长期抓、反复抓,必须作为企业加强和改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认识、来抓好,促进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