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专家称因空气污染城市黑肺多

作者:陈显玲  来源:南方都市报 
评论: 更新日期:2011年11月23日

  PM10时代:肺癌研究热

  人们对空气污染物的认识,走过了二氧化硫和PM10时代,最近几年,PM2.5逐渐从实验室走进公众的视线,并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名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空气中污染的颗粒物主要来自于煤炭燃烧,在当时还是北大学生的潘小川眼中,那时的北京像极了上世纪50年代的雾都伦敦。当时学界关注比较多的是苯酶芘等致癌物和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危害。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现在中国C D C前身)牵头,开始在全国20多个主要城市开展城市大气污染与肺癌的研究,这也是国内学界较早开始关注到肺癌的发病率增高,是否与大气污染有关系。

  潘小川跟随导师参加了北京的项目监测:当时分为清洁对照区、老城区和工业污染区,工业污染区选定为石景山区、清洁对照区选择高校集中的海淀区,东城区作为老城区监测。

  监测到的数据运用流行病学的分析方法,很容易得出结论:工业区的空气污染最严重,相应的肺癌发病率也最高。老城区次之,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项目的海淀区癌症发病率最低。

  “当时工业区和清洁对照区的癌症发病率相差在一倍左右,差距相当明显”,潘小川说,而近些年空气已经较当时的北京石景山区有所改善。

  “研究较多的是气体污染物,那时候技术上只能测总悬浮颗粒物(TSP),没有仪器能检测出PM10,更没有听说PM2.5.”潘小川说,80年代末,被称为“飘尘”的固体颗粒物PM 10才作为空气质量检测项目列入国家指标,但没能力进行每日的常规监测,点位也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气体污染物之外,已经开始监测悬浮颗粒物和PM10,但受仪器设备限制,PM 10要全天监测,采样器古老,数据并不十分精确。”潘小川说,直到1999年下半年,才在北京等大型城市开始监测并公布PM 10数据。

  PM10正式监测后,有了连贯的准确大气污染情况数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和深入。癌症因为影响因素多、发病时间长,城市迅速发展也逐渐模糊了污染的不同区域差别。学界的主要研究方向转为对呼吸系统、肺部和心脑血管的影响进行细分研究。

  PM10时代,学界已经得出结论,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慢阻肺、支气管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发生率增加十分明显。而且变化情况与经济状况、人群健康状况均无大差异,只与空气受污染程度有直接关系。

  1998年,北京空气优良天数不足100天,政府拨款开始实行大气污染治理的综合措施。十年后,北京全年优良天气达到265天。

  有了连续监测数据后,2004年公布了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关于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关注多了起来。

  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朱彤教授介绍,虽然上世纪国内就开始关于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单独、分散研究,但系统研究是始于本世纪初。主要开展的是颗粒物的毒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

  朱彤教授说,颗粒物的毒理学研究,主要开展的是细胞毒性试验,但缺乏对毒性机理的了解。而开展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是根据医院急诊或门诊数据、死亡率数据,开展空气污染与疾病、死亡率相关性的时间序列研究。

  “由于缺乏积累,因此基本上没有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队列研究,而队列研究在流行病研究中,通常可给出最有明确性的结论。”朱彤说。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介绍,最初,我国大气标准由卫生部门制定,后来转由环保部门进行标准制定。而在美国,制定的大气标准也是以健康为基础的。

  制定标准的方法是希望找到空气污染物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某种阈值,因人对物质均有耐受性,在一定数值以下,没有什么反应,但超过一定的阈值,对健康危害会越来越大。

  朱彤教授介绍,目前的最新理论认为,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没有阈值;颗粒物暴露机理导致人体健康影响的暴露-效应关系不是线性增加的;不同来源的颗粒物健康效应可能不同,除了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外,颗粒物的表面积、数量浓度、化学组分等,均可能与健康效应存在相关性。

  肺部深处的PM2.5

  PM2.5,空气中的超细悬浮颗粒,曾经被忽视的隐形杀手,最近被推上争论角力的风口浪尖,大多数发达国家已陆续将PM2.5纳入监测并强行限制。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也对PM2.5年平均浓度进行了限值,但在我国国内,尚未对PM2.5进行常规监测和发布。

  PM2.5早已进入学界的研究领域。PM10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包含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PM10和PM2.5质量浓度相同的情况下,PM2.5包含颗粒物更易进入呼吸系统深处,对健康影响的程度更大。

  PM2.5在人防御病毒进攻的第一道防护———呼吸系统撕开一道看不见的口子,污浊的空气,穿过鼻咽部,走过气管,相对较粗的颗粒停留在人的上呼吸道,可能导致上呼吸道炎症。而粒径更小的颗粒可进入支气管,最小的可进入肺泡。

  进入呼吸系统后,不同粒径的颗粒在体内的沉积受其惯性和扩散的影响,“并不是粒径越小的沉积越多,而是较粗和最小的沉积最多,中间粒径大小的沉积较少。”朱彤教授说。

  南方医科大学临床医生屈立新观察到,来自城市的20岁以上的开刀患者,肺部变色,不同程度地分布着斑斑黑点,在研究学者的眼中,那是带有化学物质的可吸入性颗粒物在进入人体的过程中,粘在了肺部的膜上,遮掩了红嫩的肺部本来的面目。

  粗、细颗粒进入人体的部位不同,分别会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PM 10进入支气管,更多贴在气管壁和周围,“大块头”P M10影响肺的通气功能,贴在管腔会刺激收缩,一缩紧会使人呼吸困难。

  P M2 .5会进入肺泡甚至血液,不仅影响肺的颜色,更会损害肺的功能,甚至引起心血管等疾病。P M2 .5如果贴在肺泡的呼吸膜上,就会影响换气功能,换气功能使二氧化碳和氧气交换难以进行。“即使有通气功能,没有换气功能,人还得憋死”,潘小川介绍说,这只是理论分析,目前并没有具体的实验结论。

  而本文开头提到的实验,潘小川称国内的大气污染并不这样做试验,而多用于职业病和劳动环境卫生方面,“因国内城市空气污染还没达到那样的浓度,污染是个长期的过程。”

  临床医生屈立新介绍,过去30年来我国的吸烟率一直在下降,但肺肿瘤还是超越肝肿瘤成为我国肿瘤症中的头号杀手。而在广州市呼吸研究所,一到灰霾天,呼研所的病人就增加15%-20%.

  备受关注的还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以下简称慢阻肺)。广州市呼研所副所长郑劲平认为,慢阻肺是是中国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性疾病,在大于40岁的人群中,有8.2%的高发率。

  慢阻肺患病率上升同样被认为与空气污染加剧相关联,近30年来的研究结果均确认吸入体内的颗粒物会导致肺炎、气喘、肺功能下降,可入肺颗粒物PM2.5,进入人体支气管后,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对罹患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更大。

  除了对肺本身产生影响,进入呼吸系统的颗粒物,可被肺部的吞噬细胞吞噬,从而导致吞噬细胞的损伤或死亡,并从体内清除。部分超细颗粒物或颗粒物的可溶性组分,可进入血管,进而影响到人类全身的健康。

  朱彤教授介绍,目前的最新理论认为,颗粒物首先影响人体的呼吸系统,进而影响到心血管系统。目前也有发现,颗粒物对人体的免疫、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神经系统等都有影响。

  增监测减污染需政府作为

  “空气污染得再厉害,能有什么办法?还不是一样要呼吸”,即使知道空气中的颗粒物对于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普通市民表达的通常是一种无力感。缺乏研究数据的专家建议政府要在增加监测数据和减少污染方面,做更多努力。

  对于环境与健康影响研究专家来说,2008年奥运空气质量在短期内的大幅改善,之后三年内进行了大幅反弹,“这不仅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检验政策效果的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同时也提供了研究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下空气污染健康效应改变的机会,因此也是少有的公共卫生干预实验”,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等单位均进行了相关的实验研究。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实验发现,2004年至2006年,PM2.5每增加10个微克/立方米,这个增加一般指的是在超过标准以后的增加,相应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急诊人数,以及因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大概是增加0.5%到百分之六到七这样一个比例,高血压的病人,在医院的急诊会增加5%左右。

  为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空气质量符合要求,政府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措施,使得奥运期间空气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

  利用2007年至2009年的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北大医学院的数据结论有了新的变化:二氧化硫、PM10、PM2.5每增加10个微克/立方米,三者对应的心血管急诊人次分别增加0 .83%、0 .33%和0.41%,滞后时间为6天。

  “奥运期间的三年,污染物浓度低了,污染物表面吸附的毒性物质少了,相应疾病的发病率、北大三院的急诊门诊量明显下降,有些心血管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实验项目参与者潘小川教授分析说。

  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则同时开展了颗粒物细胞毒理试验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颗粒物细胞毒理试验重点研究颗粒物组分导致细胞的氧化性损伤机制;流行病学采取的是追踪固定人群的定组实验,这是流行病学的最新研究方法,重点在利用生物标志物获取大气污染暴露导致人体健康影响的早期诊断指标,不仅可以针对空气污染敏感的人群开展研究,而且通过对固定人群的追踪观测,可以避免时间序列研究的不确定性因素。

  该中心主任朱彤教授介绍,上述项目已经完成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目前研究结果显示,大气颗粒物污染可以导致儿童呼吸系统的炎症、影响有心血管疾病老年人的自主神经节律,其中黑碳是导致颗粒物这些健康效应的主要组分。

  监测数据的缺失是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研究的绊脚石,南都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呼吁国内尽快开展对大型城市PM 2.5的常规监测和数据公布。

  “目前国内在大气污染影响健康这个领域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还有十年的差距。”P M2 .5并没有正式监测和公布,在科研中,潘小川和他的同行都要自己想办法找合作单位。知识性和准确性受到怀疑。缺乏空气质量控制数据,论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并不容易。

  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形成非常复杂,目前对大气污染导致人体健康影响的认识还是在不断研究的阶段,“大气污染严重与否,更重要的是供参照的空气质量标准制定是否严格,不在于仅仅加上P M2 .5一项监测指标。”朱彤教授认为,大气污染的控制难度相当大,需要政府、公众、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颗粒物影响健康路径

  大气颗粒物

  TSP:总悬浮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微米的颗粒物PM10:可吸入颗粒物,粒径≤1 0微米的颗粒物PM2.5:粒径≤2 .5微米的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TSP:较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但直径大于10微米者在鼻腔就遇到阻碍,被挡在呼吸系统外面,最后成为鼻涕被甩掉

  PM10: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进入支气管,更多贴在气管壁和周围,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也有可能进入肺泡

  PM2.5:

  会进入肺泡甚至血液,不仅影响肺的颜色,更会损害肺的功能,甚至引起心血管等疾病

  心血管系统受损

  进入呼吸系统的颗粒物可引起肺部和全身的氧化应激或炎症反应,激活凝血机制,削弱血管功能和增加动脉硬化;刺激肺部交感神经产生次级神经反射,改变自主神经反射等机制而导致心律不齐;还可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并导致动脉血压升高

  防御贴士

  1.重度污染天气尽量避免外出,如外出尽量佩戴医用口罩。

  2、清晨城市街道汽车尾气和浊气不利于锻炼,可以多到公园、山顶等进行有氧运动。

  3、定期到医院做肺功能检查。

  4、可以多吃富含橡黄素的苹果、洋葱,多食用猪血鸭血猪肺,去尘清肺,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维生素E.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