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上海有切身的感受,如果刮东南风,这是从海上刮来的,城市空气质量肯定好。但如果是刮西北风,从内陆来的,空气质量就很差。”姜南说,“既要人努力,又要天帮忙”,区域间的联防联控如何做好,还是一个大课题。
同样,北京也遇到了周边空气质量差的压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说,北京现在基本不烧煤,但周边省份增加的燃煤是北京减少的煤的好几倍。北京进行了产业转型,但河北还有近亿吨的钢铁产能。
再比如,北京已普遍使用天然气,但河北小县城里居民楼采暖没有天然气,仍然用煤。“区域联防联控最大的难点在于京津冀。”柴发合说,从研究角度讲,希望每个区域能统一标准。其实统一标准放在长三角、珠三角问题都不大,但在京津冀,三个省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太大,就存在困难。
《区域空气质量综合控制体系研究》报告也指出,“我国目前的控制措施,不足以使我国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的前体物排放量在每个五年计划内减少15%以上,进而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
据该报告称,一方面是从国家到地方,从固定源污染控制到移动源污染控制,从政策制定到管理实践,人力投入和科学支撑都非常缺乏,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更无法应对压缩型、复合型特征突出的区域大气污染因素。
另一方面,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机动车化进程仍将继续,燃煤年消费量将持续增长并超过40亿吨,每年的新增轻型汽油车将保持在1500万辆以上,我国的大气污染物削减必须在消化发展带来新增排放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削减存量,压力巨大。
治理总投资需3500亿元
据介绍,《规划》对这些重点城市群给出了2015年前的具体目标,其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需下降5%,此外,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别下降10%、10%和7%。
《规划》还首次提出,要推进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分为5年、15年、20年的达标时间表。赵华林举例说,PM2.5浓度值超过5到10微克的,可能规划期间就要达标了,超过10到30微克的,可能用10年左右,超过30以上的,可能用15年到20年。
赵华林说,针对PM2.5污染问题,规划还在防治措施上提出防控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并重,新增了烟粉尘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控制要求,并要求各地区逐步开展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能力建设,在所有城市监测点位新增PM2.5、臭氧、一氧化碳等检测因子和数字环境摄影记录系统。
各地PM2.5下降目标各不相同,是如何制定的?赵华林解释说,对PM2.5浓度的下降要求,普遍为5%,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要求至少是6%,对于这些数据,是结合了环境质量的现状,经济承受能力,目前具备的经济、技术等基本条件后反复测算出来的。
记者了解到,《规划》推出八个重点工程项目,涉及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油气回收、黄标车淘汰、扬尘综合整治等,总投资需求约3500亿元。项目资金以地方投资为主,中央财政对符合投资方向的项目予以适当支持,同时落实企业治污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赵华林表示,3500亿元的投资需求昭示着环保产业的巨大市场空间,“十二五”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对于众多环保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
记者注意到,《规划》还有一些新亮点,如“倍量替代”,即在控制地区,要上项目,假设带来一吨新的污染增量,首先需要对老的既有项目削减2吨的污染物存量后才能上新项目。赵华林介绍,如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再上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就不太可能了,这样有助于结构调整和转型生产方式。
据悉,环保部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配套的《规划》评估考核办法和相关细则,2013年起每年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年度考核,2016年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终期评估与考核。年度考核与终期评估结果向国务院报告,并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