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洪臣针对中国城市水环境技术路线的研究里,提出了构建健康城市水环境的10个阶段,城镇污水深度处理被排在第6个阶段。
在这一项工作之前或者同时,还需要进行大型工业污染源治理、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分散点源治理、分散生活污水就地处理、垃圾与污泥等收集转运处理处置与资源化系统的建设、城市径流污染治理等工作。
从污染物削减角度看,另一项紧迫性较强的工作是污水处理设施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普及县一级污水处理厂远远比对一些大厂提标改造取得的治污效益要高。在县一级包括较大规模的镇,普及污水处理设施应该摆在优先位置。”陈吉宁说。
“虽然我们一直呼吁在中国治污不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因为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不能不计成本、急功近利地去解决水环境问题。”陈吉宁感到遗憾,虽然城市水环境受排水、管网、面源等多方面影响,但是目前各城市治污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设施上,造成了治污成本效益偏低等问题。
3 城市水环境治理面临拐点
治污工艺、设备、运行标准化,对提高系统治污效益非常重要
设备建成后能高效稳定运行是治污设施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持续减排的根基。2008年,“水专项”曾调查,如果全国的生活污水处理厂都能达到70%的处理效率,每年可新增污水处理量25亿吨。这项调查没有公开的是,目前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普遍偏低的详细情况。
陈吉宁表示,在运行效率上,治污减排有非常大的潜力,生活污水处理行业正从投资、建设过渡到运行服务。今天,在中国,不论是城市水环境产业还是治理本身都面临拐点。“运行服务对前期技术选择、设计、施工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这需要污水处理厂的投资者、设计者和运行者能一起讨论设计和工艺问题。同时,运行的重要性会使环境监管的方式方法产生一系列深刻变化。”
目前,污水处理工艺技术多元化并不利于稳定运行。“我们投入大量资金开发应用新的工艺,但不同工艺在效率之间的差别非常小。一个城市的污水处理工艺甚至一个企业下属不同项目间的工艺都五花八门,增大了运行管理维护成本。”陈吉宁说。
如今,在欧洲,很多城市还在应用非常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其优势在于运行、管理、维护的标准化,使得难度、成本大大降低,也有利于日后升级。“如果考虑到将来去除污染物不是单靠建设,还要靠治污设施运行的话,就会明白治污工艺、设备、运行的标准化对于提高系统治污效益多么重要。”陈吉宁说。
污染治理领域的技术创新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当末端治理技术的进步空间缩小、取得的效果很有限时,其带来的运行管理负担较大。陈吉宁指出:“我们忽视了治污技术工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如果从前端的设计工艺选择到后期运行、监管都坚持标准化,可降低运行成本、有利于升级改造、减轻污水处理设施增加带来的运行压力。”
4 一个标准一统天下合理吗?
各地区根据环境容量实行有差异的排放标准,否则代价太大
另一个被专家看来值得商榷的问题是,全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实施统一排放标准。但现在的情况是,无论日处理规模十几万吨的大厂,还是两千吨的小厂,都必须执行同一个排放标准。事实上,小污水处理厂达到同样的标准,需要大幅提高成本,运行还不稳定;而同时,小污水处理厂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冲击也比大厂轻很多,小厂出水容易被周边环境稀释。
因此,陈吉宁的观点是,从运行的成本和实际效益来说,完全统一实行一级A或者一级B标准,将会带来整体投资大幅上升以及达标运行困难等问题。他认为,全国所有的污水处理厂按照一个标准来运行,将付出非常高的代价,不同地区的项目应根据环境容量实行有差异的排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