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二
焦点关注 霾预报的难点是什么
关键思路 基础数据不足、霾的研究和预报技术总结不够、预报员对霾的预报和判断的经验有待提高
记者:霾预报难在哪?
张恒德:首先,基础数据不足。刚刚我们提到,要判断霾,PM2.5浓度是重要指标。但是,气象部门的大气成分站数量少,而我们能够查阅的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也只有24小时平均浓度和最近1小时浓度数据。无法进一步查阅历史数据,如过去几天、过去几个月的数据等。这对霾客观预报技术的研发造成了不便。
其次,霾的数值预报产品开发等还处于应用初期,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客观预报技术仍需要不断修正完善。
此外,过去对霾的研究和预报技术总结不够,预报员对霾的预报和判断的经验也有待提高。
记者:在实际监测中,是不是仍有将霾误认为是轻雾的情况?
张恒德: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今年1月,我们对我国东部地区的监测结果进行了粗略的统计,有部分站点将中午11点~14点的霾记作了轻雾,经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发文后,情况大为改观。
记者:现在预报的准确性有多高?
张恒德:过去对轻雾和霾预报结果进行统一评分,没有单独计算评分。现在预报的评分规则仍在修订中,因此霾预报的准确度尚未测算,我们会尽快给出评分结果。
记者:国外发达国家在霾预警、预报方面有哪些做法和经验可供借鉴?
张恒德:通过大气成分观测发现,整个亚洲大陆,包括我国背景大气气溶胶浓度已远远高于欧美国家,霾天气远比欧美国家严重。关于霾的预报预警情况尚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摸索。
记者:您觉得怎么完善霾预报?
张恒德:首先,要加强霾监测。在未来一段时间,在霾影响较为严重的大中城市增加一些大气成分站。其次,努力推动与环保部门的资源资料共享。同时,要发展数值预报系统,提高模式水平。再次,提高客观预报技术和预报员预报水平。
记者:污染物排放和气象条件是雾霾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气象部门对于气象条件的预报更加专业、准确;而环保部门在排放源和污染监测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关键数据。两部门的配合非常重要。在霾天气预报方面,气象部门与环保部门有没有形成一定的联合工作机制,如定期会商等?
张恒德:定期会商制度暂时还没有建立。加强环保部门与气象部门的沟通非常重要。之前,两部门已联合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希望今后两部门有更深层的合作,比如,资料共享、联合技术研发、适时会商等。
记者:最近,有消息报道,湖北、上海等地也将发布24小时霾预报,其他省份现在也在做吗?有没有霾预报的时间表?
张恒德:目前,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很多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在做24小时霾预报。目前,中国气象局起草了《环境气象指导意见》,这个意见正在征求意见中,即将发布。在意见中,要求国家级、区域级、省级气象部门加强霾的监测预报预警。地市级基于上级指导产品制作霾预报产品,必要时发布预警。县级根据本地观测资料和上级指导产品开展预报预警服务。
记者:目前对霾的预报是提前24小时,随着技术的进步,预报水平的提高,预报可否提前?
张恒德:未来3年,随着霾预报技术水平的提高,霾业务预报有望提前到48小时,实验型预报有望提前到72小时。
在目前条件下,霾的预报如果提前太多,时间跨度太大,准确性难以保证,但对霾产生的气象条件的预报将会适当提前。
点击三
焦点关注 什么情况下会发布霾预警
关键思路 能见度小于5000米且PM2.5浓度值大于等于150微克/立方米,将发布预警
记者:新修订的中央气象台霾预警分为黄色、橙色、红色3级,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布霾预警?
张恒德:关于预警发布的相关文件尚在征求意见,还未正式发布。具体如下:
预计未来24小时3个及以上相邻或相近省(区、市)的重点城市霾天气达到能见度小于5000米且PM2.5浓度值大于等于150微克/立方米,或者实况已经达到并可能持续,发布黄色预警。
预计未来24小时3个及以上相邻或相近省(区、市)的重点城市霾天气达到能见度小于5000米且PM2.5浓度值大于等于250微克/立方米,或者实况已经达到并可能持续,发布橙色预警。
预计未来24小时3个及以上相邻或相近省(区、市)的重点城市霾天气达到能见度小于3000米且PM2.5浓度值大于等于500微克/立方米,或者实况已经达到并可能持续,发布红色预警。
记者:在2011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及时组织采取防范措施。在采取应急措施方面,气象部门将提供哪些建议?
张恒德:我们会根据预警的级别,提供相应建议:
黄色预警防御指南:因空气质量明显降低,人员需适当防护;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可带上口罩。
橙色预警防御指南:空气质量差,人员需适当防护;人员减少户外活动,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避免外出,外出时可带上口罩。
红色预警防御指南:空气质量很差,人员需加强防护;人员减少户外活动,儿童、老人和呼吸道疾病患者应当留在室内,避免体力劳动;驾驶人员谨慎驾驶;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