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试论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评论: 更新日期:2014年09月30日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也快速增加。实施建筑的安全管理不但能保障了施工项目的稳步开展,而且也能使业主的人身和财物免遭到破坏。基于以上论点,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安全施工的特点和我国的建筑安全管理中的问题,然后从安全上考虑探讨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建筑 安全管理 现状 对策
      
       我国建筑业每年的安全事故造成数千从业人员丧生和百亿元经济损失,这些事故的发生多由于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所以,提高建筑安全水平的关键是加强建筑安全管理。
一、建筑安全管理的含义
      建筑的安全管理指的是安全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在建筑领域,它由宏观上的建筑安全及微观上的建筑安全两方面组成。宏观上的建筑安全管理不是直接的管理,但它是微观管理操作的行动纲领。微观上的建筑安全管理指的是直接对建设项目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由建设单位、业主、监理组织和中介机构等对施工项目进行安全操作的策划、施工、控制、调解、监控及管理[1]。微观的管理是具体和直接的,它反映了安全管理的理念、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
二、建筑安全施工的特点
(一)施工现场空间不足增加了危险因素
建筑物的固定位置导致大批人力、原材料和机器设备集中在有限的空间内,由于主体空间的多层次交叉作业,场地太小时,易出现物体坠落等导致伤亡。而且由于建筑物的巨大体积和多种多样的外形,加上施工类型变化及工程进展,安全管理规定和安全保护措施要不断调整。
(二)施工单位和项目部分离使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
一个施工单位通常承担多个项目的施工工作,单位和项目部经常处于分离状况。这就造成安全管理基本上由项目部实施。可是由于项目的临时性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被压缩,施工单位经常不重视安全措施。
(三)流水施工作业使施工人员常变换工作环境
工程施工的作业地点及工作项目是不断发生变化的,随着施工类型变化及工程进展,施工人员的工作地点、作业形式、操作技术等不断变化,这些变化都会给施工单位带来安全隐患[2]
(四)施工作业没有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使危险因素增多
工程施工是有多方参与,需要各种专业知识;施工单位数量多,操作水平、人员素质、技术能力、资金状况存在很大差异。这增加了建筑安全管理的难度,造成层次混乱,管理复杂。
三、目前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法律和监管部门方面的问题
1.法律法规落后,执法的力度不大
建筑活动重视“环境及健康”己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话题。建设项目的体系结构已由传统的“成本-造价-质量-工期”体系转为“成本—造价—质量—工期—环境及健康”体系[3]。我国在“环境及健康”方面的立法严重滞后。
2.没有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
传统的建筑安全管理形式己经不适应目前的建筑施工方式,所以政府主导的安全管理工作存在很多漏洞,加上建筑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工作效率低,社会监督不足,导致安全管理落后,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和经济手段结合的建筑安全管理机制还未成熟。
3.管理部门的改革和职能转变缓慢
国家机构的改革和企业的改制逐步脱离了行政管理的约束,成为市场上自主的行为主体。建设部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也成了国家建设安全专门监督管理职能的实施者。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