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企业经营,其工作场所必定是依据好的职业安全、卫生及人因工程的原则来设计的,这样的企业也是最具持久性与最具生产力者。同时,从世界各国的许多经验显示,倘若工作人员是暴露在有安全及卫生危害这样的不良工作条件下工作,则企业欲获得高品质的产品或高品质的服务以及具长期的生产力,甚或一个健全的经济是很困难的。
许多在发展职业安全卫生上获致良好成果的企业,依据其实际经验再加上相关科学知识,推导出一些非常实用的安全卫生可供业界参考应用。利用这些原则,可协助企业在职业安全、卫生、社会关系、经济等具连带关系的各方面均能有极佳效果。同时,具有这样职业安全卫生安排的企业在经济危机时期亦是最为稳定的。
职业安全卫生策略原则
避免危害(根本的预防):首先要辨识出危害,进而分析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进而定性或定量的危害分析,再决定风险大小并控制危害。危害辨识必须随着工业新识而更新,为一持续性的程序。例如在三十年前,苯被用做工业溶剂,后来发现其为致癌物才不再当作工业溶剂。本质安全是控制危害的最佳策略,若有执行上的困难时则采用其他防护措施。
安全技术:安全技术是一不断进步的技术,应利用最新的安全技术以增进员工的工作安全。安全技术的投资相较于意外发生的财产损失是绝对值得的。
工作条件最佳化:亦即人因工程的研究范围;将人的行为、能力、限制与其他特性等知识应用于工具、机器、系统、环境等之设计,使员工在工作上能更安全、舒适、有效率且更具生产力。
生产与安全卫生活动的整合:生产活动与安全卫生其实是有密切关系的,例如1970年代康乃尔大学曾针对数十家制造厂商进行一些研究,结果发现足够的照明不但可增加生产力,又可增进工作安全性。又如在品质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等项目与安全卫生有重大连带关系,二者之整合是未来必然之趋势。
在发展与控制工作条件上政府的责任、权力、与能力:政府应制定适当的法规来规范工作条件并确实执行监督之责。例如为保障劳工安全,加强工作条件,对于具有重大危害之工作场所,美国制定《制程安全管理》,以及我国的《危险性工作场所审查暨检查办法》之规定。
雇主在工作场所安全卫生所负的基本责任:工作场所安全卫生之最大责任是属于雇主的,如此不但可激励士气,提高生产力,更因而提升工作场所之安全卫生水准。
员工了解其本身的利益与职业安全卫生有关:安全卫生的成效与员工自身利益有直接的关系;安全卫生的成效会反应到企业整体的成效,也因此反应到员工的利益,例如企业经营成效与年终奖金有直接影响。
雇主与员工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合作:劳资双方共同为安全卫生努力以增进双方之利益;例如为改善安全卫生而设置建议箱,以及为鼓励员工提出意见,对于好的意见建立奖励制度等。
决定有关个人本身工作的参与权:只有自己才了解本身的需求与能力。
应知的权力以及运作原理:员工对于其工作范围内的安全卫生知识应有知的权力,以保护员工本身以及其他有可能受到影响的人之安全卫生。员工对于运作原理亦应有所了解,因为许多的意外发生,由于员工不知其所以然而无法作出正确的应变,造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职业安全卫生的持续更新与发展:吸收最新安全卫生相关的知识,持续改善工作场所的安全卫生环境。
这些原则的实施需要适当的职业安全卫生法令条文、行政执行与服务系统共同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工作管理与员工参与对职业卫生的影响
安全是可以设计出来的,不论是本质安全的设计或经由其他的防护设施。而卫生则与工作的管理方式以及员工参与有绝对的关系。例如员工可参与决定工作负荷以预防工作过量,并减低工作压力,不但配合了员工之能力与需求,更增进员工工作士气与生产力。有许多研究指出,有员工参与的管理对于提升安全卫生较有帮助,同时能增进社会关系并发展个人能力与技术。此种方法可依个人需求与能力调整工作量与工作需求,对于年长者、残障者、患病者、孕妇以及其他有特别需求的人自然可减少这方面的问题。而当一个工作场所被员工认为是良好的工作场所时,也就是企业达到最佳的安全卫生标准。不仅在安全卫生方面,有证据显示,企业管理若采取员工参与及合作的原则,对于处理危机(如公司经济困难、失业威胁等)来说也是一个较好的管理制度。
工作安全与卫生:一个实际且可达成的目标
许多具有职业安全卫生传统的工业化国家采取上述原则,其结果均能够展示职业意外与传统的职业病有持续下降趋势。有些国家和跨国际工业采取零危险为工作环境目标。此目标虽然无法完全达到,但已刺激工作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以及工作实务,使能依据可获得的技术与原则来计划,并能依据良好的实施、操作与维护来进行生产作业。不但能导致工作危害暴露之减少,职业伤害与疾病的消灭,并且节省生产受阻与疾病的花费。这样的经验可证明,倘使应用一个好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一个安全又卫生的工作环境是可以规划、营建、组织并维持的。同时,也证明一个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是实际可达成的目标,是一个有保障的投资而不会增加公司经济上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