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试论“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管理

  
评论: 更新日期:2008年05月14日
状态、体力状况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事故发生率。可以说,人就是企业发生事故的根源,因此,要搞好安全管理、控制事故的发生,就必须从“人”的因素着手,以“人”为中心实施安全管理。

三、以人为本 加强安全管理

1、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建立安全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

(1)建立健全制约机制,规范、约束人的不安全行为。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企业职工的不安全行为,从而达到控制和减少事故的目的,这就是安全制约机制。这类制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操作者进行约束、规范,另一种是对非操作者(为操作者提供操作条件的人)进行约束规范。

对操作者:以制度、规章等形式,要求其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和程序进行操作,不能想当然地我行我素,否则,将对其进行惩罚。如:《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现场安全管理规定》、《违章处罚条例》等,就是针对操作者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一些带共性的不安全行为而制定的管理办法和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办法的有效落实,可以起到规范、约束操作者不安全行为的作用。

对非操作者:以制度、规章等形式,要求其设计、制造、采购符合安全要求的设备、设施、工具、工装等企业的硬件设施;要求安全检查人员尽职尽责,及时发现并消除作业场所的不安全隐患,确保物的安全状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高本质安全。如:《三同时审批制》、《工装设计安全规范》、《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安全三检制》等,这些制度主要就是针对为操作者提供操作条件的人而提出的,通过这些制度的贯彻落实,可以制约非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使其按要求为操作者提供操作条件,确保企业本质安全。

(2)建立合理、适用的安全激励机制,调动人的安全工作积极性。安全制约机制,只能被动地、以外部的压力来约束人的行为,而安全工作需要人的主动参与和内心的认同,也就是需要人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和办法,来调动人们的安全工作积极性,使人从思想上由“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只有这样,一些安全上的“小动作”才会消除,一些难以被发现的不安全隐患才能得到发现和整改。如建立《安全隐患检查整改奖励办法》、《定期表彰安全工作先进办法》等,以此来不断调动人们的安全工作积极性,为实现安全生产而积极努力。

2、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及培训,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素质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得知,人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高低是诱发事故的主要、直接的因素,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有效的形式,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人的安全素质。

(1)对非操作人员,主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之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为操作者创造、提供安全的作业环境。可以采取集中讲座的方式,或利用报刊、电视片等媒介,宣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通过一些由于非操作者的原因而引起的事故案例的介绍,使之提高警惕。

(2)对操作人员:

①提高安全意识,使之认识到造成事故的危害,将安全时刻牢记心间,从思想意识上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寓教于乐的形式,如搞一些安全竞赛活动、或广泛利用厂报、闭路电视、广播、标语、黑板报等媒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宣传。特别要强调的是,通过一些血淋淋的事故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操作者的特点,搞一些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如青工安全工作座谈会等。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达到从思想意识上提高认识的目的。这是安全工作的一个难点,需要安全管理者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和总结,找出一条适合于本企业的办法。

②增强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认识、判断和处理隐患的能力。可以采取分工种分专业的形式,举办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班,使之从理论上掌握本工种所需的各种安全知识,在实践上知道该怎样做才能确保“安全”。如:起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班等。如果企业规模较大、人员较多,可以分级办班,危险性较大的工种由企业安全部门统一办班,危险性相对小的工种由分厂、车间自行组织办班,企业安全部门给予指导。通过各种安全培训班,可以有效提高操作者的安全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是搞好企业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工作。

3、加强心理分析,控制、调节人的情绪

操作者的情绪状态是影响人的不安全行为、诱发事故的重要因素,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调节和控制。

(1)企业各层管理者应学习心理学知识,研究操作者的心理、情绪状态特点及其规律,以便在制订政策、措施时予以考虑,在安排工作任务时适时调整。

(2)从情绪产生的原因看,满足人的需要,是控制情绪的有力措施。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差异和不合理,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轮岗、歇岗、下岗等新措施,容易引起操作者的不安、不满、紧张,因此,企业的“党政工团”应“齐抓共管”,组织协调好各方面的工作,尽力满足各层人员的合理需要,稳定人们的情绪。

(3)操作者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应变能力。

(4)提倡“换位思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遇到不愉快时,设想自己若处在对方的位置上,会有怎样的心情,“将心比心”地想一想,就可以心平气和,相互谅解,相互理解,从而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人处在和谐舒适的环境中,心情舒畅、情绪良好,其作业时就会得心应手,动作协调、灵活,当然就不易出差错了。

4、合理利用体力,反对疲劳战术

做任何事都得有个度,俗话说要留有余地,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在体力利用上,更应如此。

(1)首先,操作者自身需要调节、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所节制,要保证以充沛的体力进行工作。正如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所说“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

(2)企业的生产组织者应加强生产组织管理,合理组织生产,保证生产任务的协调、均衡,遵守有关的劳动法规,充分考虑操作者的体力状况,不能“忙生产、忘安全”,更不能实施疲劳战术,要求职工长时间加班加点。对特殊情况,应会同有关部门多方协商,采取可行措施,并经安全部门审查,方可组织加班生产。生产组织者应牢记“生产再忙、安全不忘”。

结束语: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而只有抓住了“人”这个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推行“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才能有条不紊地推动整个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吴胜良)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