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卫生监督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地方卫生监管部门要关注有关企业对政策的落实情况,对未按照要求落实政策、未完善防护措施的企业要严令其尽快完成政策的落实和防护措施的筹建到位,并时时关注其防护措施筹建工作进展,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接受技术疑问咨询。对已做好各方面防护工作的企业也要有计划的监察其防护设备运转情况,保证防护工作切实做到实处。除此以外,卫生监管部门要做好企业的健康监护工作,每年定期有计划的对企业车间空气中铅的浓度进行监测,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健康体检,及时掌握企业中铅职业危害存在状况第一手资料,为企业改进防护措施提供相应的依据。
2.3 劳动者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劳动者是铅的直接接触和危害对象,有些劳动者安全意识淡薄,在生产区喝水、抽烟、进食,下班后未进行沐浴更衣后回家,擅自解除防护设备等[18],都使自己暴露在铅的职业危害之中。所以提高劳动者的自我防护意识也是减少铅中毒情况发生的重要方法和环节之一。劳动者要积极主动的学习职业危害防护和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防护措施,做好自身的防护,把铅职业危害降到最低。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 5044-85中将铅及其化合物列入Ⅱ级高度危害毒物[19],它危害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应该引起相关企业的重视。国内多篇研究论述中均提到当地企业和卫生监管部门对蓄电池行业内铅中毒情况已经提高了重视程度。企业在健康教育宣传、安全知识培训、生产工艺改进、防护措施完善等工作上所作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铅中毒的发生率。同时卫生监督部门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健全劳动者的健康监护工作,督促企业完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建设并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危害应急处理预案的编制[20],从各个环节控制铅对劳动者的职业危害。
参 考 文 献
[1]唐国成,诸笔科.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的生物监测结果分析.职业与健康,2007,6(23):898-899.
[2]周天文,袁震华.小型蓄电池组装企业职业危害现状调查. 江苏预防医学,2007,3(18):40-41.
[3]李小红 ,周颂航.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职业与健康.2008.2,24(3):220-221.
[4]孙毅,孙东红.职业铅接触对工人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7,25(5):257-262.
[5]陈刚.蓄电池生产企业职业危害铅污染治理评价.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6,18(6):79-80.
[6]Angela Spivey EHP 115:A30-A36 2007.
[7]Schwartz BS,Lee BK,Lee GS,et al.Associations of blood lead,dimercaptosuccinic acid chelatable lead,and tibia lead with polymorphisms in the vitamin D receptor and [delta]-aminolevulinic acid dehydratase genes[J].Environ Health Paerspect,2000,108(10):949-954.
[8]周仁,施明霞,张银凤,王簃兰.铅对女工及其子代健康的影响.环境与职业医学,1988,03.
[9]王簃兰;铅对生殖系统和儿童的危害.环境与职业医学,1989,2.
[10] 胡文媛,吴沈春,王丽莉,王桂兰,范惠,史香梅,铅暴露的男性生殖毒理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1,03.
[11] 吕玲.铅对生殖内分泌的影响,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5,03.
[12]张英茹 李文君 张裕.民反复呼吸道感染幼儿血铅水平及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12,23(6) .
[13]刘倩琦,陈荣华,秦锐;亚急性低剂量铅暴露对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卫生研究,2000,6.
[14]盛红艳.2004 - 2008年某蓄电池生产企业铅职业危害调查. 职业卫生与病伤,2009,6,24(3):178-180.
[15]乔玉兰,庞亮,刘安发.某蓄电池厂铅职业危害治理效果调查. 职业与健康,2004,20(9):27-28.
[16]林华英.晋江市蓄电池行业职业危害调查.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7,13(5):66-67.
[17]王龙义,张文.蓄电池制造业铅中毒的控制与消除.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7.10,20(5):296-299.
[18]陆怀初.1994 - 2003 年宁波市鄞州区蓄电池行业铅危害分析.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5,11(2):42-43.
[19]龚利强,钱均琪,等.常熟市蓄电池生产加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职业与健康,2007,23(9):696-697.
[20]马桂泉.海安县乡镇蓄电池行业铅作业职业危害调查.职业与健康,2004,20(1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