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假设暴雨计算
一般暴雨的降临,就有可能带来洪涝的发生。在那些洪水资料比较匮乏的区域内,通过暴雨可以间接推测、计算出洪水。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正是因为如此暴雨的设计可以说是保障洪水的计算精度设计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各种特大暴雨气象出现的条件不是一样的,同时下雨地区的地形也存在着千差万别,因此这些特大暴雨在计算雨量的时空分布方法也是多种形式的,没有一种相对较固定型式来进行。通常情况下是通过统计一地区的历史数据,查询相关的暴雨资料之后取平均时态,又或者是选择相对较恶劣的一个组合情形,将其作为暴雨的时空分布设计依据。现如今的水文计算形式大都是假定当时的降雨以及洪水相同频率,判断暴雨的设计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其在很大一个程度上是依赖于暴雨的样本选择和样本的资料审查以及如何选择频率的曲线等等。
2.2产流计算方式
这里提及的产流就是指在各流域里不同径流成分整个生成、整合的过程,通俗点来讲,就是水分处于垂直运行时,因受到各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同样更是再分配降水量的一道工序。下垫面的条件不同其产流机制也会不同,而产流机制的差异会影响到整个产流的发展过程,出现一些不同的径流特色。比如在农村地区大多是以自然的下垫面为基础,现在世界上在自然下垫面方面的产流机制探索条件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在城市下垫面的组成方面其地域相对较复杂,机制的产流研究也比较少,因此根据产流机制的不同采取的产流模型计算也要因地制宜。
2.3汇流计算模型
它通常是遵循此流域最近一次降雨时的净水量分布规律,推导出流域进出口断层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数值。汇流的计算方式有很多种,依照流域的蓄泄关系可以划分为非线性以及线性的两种汇流模型。依照输入空间的分布差异可区分为集总和分布的参数两种模型。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坡面的汇流以及河网的汇流两方面计算城市汇流数值的。
2011年6月份, 诸暨市发生了1997年以来的最大梅雨洪水,在这次洪水中,诸暨市水文站全体人员按工作分工,不间断地做好流量测验、站点设备维护、水情电文拍报等重点工作,确保水情数据的及时准确上报,为防汛提供决策依据。洪水过后,市水文站又按照水文洪水调查规范,及时开展浦阳江“6·16”暴雨洪水调查,通过现场踏勘洪水痕迹、走访当地居民、实地测量等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收集和掌握这次洪水的特性,为分析总结工作提供科学数据。
三、构建防洪排涝措施对应的安全保障体系模型
去年6月份的洪水, 诸暨成为全省受灾最严重的县(市)之一。洪灾过后,我市痛定思痛, 提出加快灾后重建,大力实施水利设施三年建设计划。7月23日, 市委市政府出台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今后水利建设目标措施 。9月14日, 市政府制订下发诸暨市水利发展三年建设方案, 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落实今后3年水利建设任务。计划在今后3年内, 全市安排项目总投资6073 亿元, 其中 3 年计划投资4274亿元,第一年度计划投资1424 亿元,第二年度计划投资1430 亿元, 第三年度计划投资 420 亿元。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方案、意见为构建防洪排涝的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
所谓的安全保障指的就是使用一定有效手段,使得生命和财产以及粮食的来源安全可以得到保障。一个城市在防洪排涝方面的安全保障系统主要是说社会对于城市某一个特定的区域或者历史时期条件下需要面对的某些洪涝灾害现象出现时的应对理想策略。这需要在洪涝灾害方面进行适当的科学全面分析,然后进行辨析最后再预测,以此为基础经过工程以及非工程、宣传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一步步将城市的防御洪涝灾害能力提升,把这些自然灾害存在的风险降低在一个可接受、可处理的范围之内,期望得到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愿景的实现。
为了可以让城市在防洪排涝方面的安全水平同日益增长的自然灾害安全可以相呼应,我们就必须全角度、全方面地建设一个适合我市洪涝情况的安全体系,使洪涝灾害的风险掌握在人们可接受的一个范围之内,这样可以使得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得到保障。以风险的管理角度来看,建设城市全方位的防洪排涝保障安全体系需要遵循八个原理:
首先就是要降低由洪涝灾害带来的风险;其次就是要对洪涝灾害带来的风险可以有能力回避;第三就是可以分担灾害带来的风险;第四就是要适时增加抗御灾害的能力;第五就是增强灾害来临时的承受力;第六就是避免一些人为的灾害;第七就是加强在灾害预警方面的能力;最后一点就是加强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保障体系其实就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特别针对城市化建设,不但可以起到普通防洪排涝的安全保障作用,还能综合城市化建设的众多影响因子。可惜遗憾的是,虽然有关水文水利的理论都已步入成熟的正轨,可在计算成果的根基上研究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体系的却少之又少。由此可知,今后应在安全保障研究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吕旭东,刘磊.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01) .
[2] 杨剑生. 城市区域防洪排涝治理的思考[J]. 科技信息, 2011,(20) .
[3] 王显波. 对城镇防洪排涝安全的思考[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