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网

安全科学公理、定理、定律的分析探讨

作者:罗云 许铭  
评论: 更新日期:2014年08月25日

3.安全效率定律
安全效率定律揭示出在不同阶段进行安全投入的效率规律,即系统设计1分安全性=10倍制造安全性=1000倍应用安全性;或表示为设计规划1分安全→建设制造10分安全→ 运行生产1000倍的安全,即1 ∶10 ∶1000。
安全效率定律启示我们,在安全生产活动中,早期的设计、规划、方案、准备阶段安全的投入效率最高,而在运行、实施或应用过程中才采取安全措施效率是最低的。因此,对于建设项目要重视规划阶段的安全分析研究;对于工程项目,要强调方案阶段的安全措施;对于每天的活动项目,要注意预先的安全分析和措施。
4.安全效益定律
应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我们论证了安全效益定律,也称安全成本法则,即:1分的安全投入,创造5分的经济效益,实现无穷大的社会效益,所谓,安全成本法则1 ׃ 5׃ ∞。
安全效益定律表明如下规律:安全成本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都是有效益的;安全的效益既有经济效益,也有社会效益;安全效益重在社会效益,因为,生命是无价的。
5.安全度可控定律
安全度可控定律也可称为安全度定量定律,其揭示了安全的定量规律。“安全度”的数学定量模型是:安全性S=F(R)=1-R(p ,l),S≤1,且≥0。
其中:R—系统风险;p—事故的可能性(发生的概率);l—可能发生事故的严重度。
安全度定量定律揭示了如下安全规律:安全是风险的函数,风险是安全的变量;安全度的影响因素是风险的程度或水平;实现安全最大化决定于风险最小化;风险度为"0",安全度为100%。根据安全度法则,控制系统或过程安全水平实质上是控制风险水平,具体有三个策略方向,如图2所示:


策略一:保护性策略。分散系统规模,降低后果严重度:设L=L1+L2+L3,L1=L2=L3=L/3;由于Li难以同时发生;所以Ri=P • Li= P •(L/3),则通过严重度的分散策略,实现了:Ri<R。
策略二:预防性策略。增加冗余事件,降低发生概率:设RD=R1 • R2 • R3;P1=P2=P3=P;由于PD=P1 • P2 • P3=P3,所以RD=L • PD= L • P3,则通过调整概率的策略,实现了:RD<R。
策略三:综合应用策略一和策略二的方法。
6.风险最小化定律
风险最小化定律实质是风险可接受定律。风险是描述系统危险程度的客观量,又称风险程度或者风险水平。风险与概率p和严重度l成正比关系,即:风险R= F(p,l)=p  l。其中:p = F (人因,物因,环境,管理);l = F (时态,能量,规模,环境,应急)。
根据安全的相对性特征,以及安全的实质是风险可控,可以推导出,安全过程是风险最小化的过程,安全是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即实现风险可接受准则。国际普遍采用ALARP(As Low As Reasonably Practicable)原则来描述这一准则,见图3-3,



图3 ALARP-“二拉平”风险最合理可行准则

7.本质安全定律
本质安全是指系统或过程中人、机、环境、管等要素从根本上防范事故的能力及功能。本质安全的特征表现为根本性、实质性、主体性、主动性、超前性。生产过程中本质安全最基本的目标就一是实现“物本”,即技术设备设施工具的本质安全性能;二是“人本”,即人的意识观念态度等人的根本安全素质的提升。
本质安全定律是指实现R→0,S→1的状态,即风险趋近为“零”,安全趋近为“1”的状态,或者说是“追求理想安全或绝对安全的境界”。
对于技术系统,本质安全的方法是实现“失误—安全”的功能(Fool-Proof),指操作者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或伤害,以及“故障—安全”的功能(Fail-Safe),即设备自身故障的自我修复或闭锁功能。
4 结 论
公理是客观的真理,定理是实践的原则,定律是事物的规律。确认了安全科学公理,表明人类探索安全真理的进步,并为获得安全实践的原则提供了基础和原理的支持;揭示了安全的定律,为人类安全活动科学、有效提供了理论的方向和准则。在五大安全科学公理基础上推导得到的五大安全科学定理为安全活动或实践提供了科学原则和方法论指导;基于经验和理论的安全定律或法则,揭示了安全活动的规律,为我们的安全工作或管理明确了基本法则或方法论。
安全真理和规律的认知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过程,本文提出的大5安全科学公理、5大安全科学定理和7大安全定律仅仅是现阶段我们认识能力和水平的反映。显然,随着人们对安全科学规律和真理的不断探索,安全科学公理、定理和定律将会不断的完善和丰富。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云,许铭,公共安全科学公理与定理的分析探讨,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2年第3期总第18期。
[2] 罗云,黄毅,中国安全生产战略-论公共安全五要素,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 国家公共安全监督管理总局政策法规司,安全文化新论,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4] 孙华山. 公共安全风险管理[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社, 2007。
[5] 吴超,安全科学方法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
[6] 罗云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操创新优化,煤炭工业出版社,2007。
[7] 何学秋.安全工程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8] 颜烨,安全社会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9] 张景林,安全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0] 张兴容,李世嘉,安全科学原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11] 金龙哲,杨继星,安全学原理,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
[12] 隋鹏程,陈宝智,隋旭,安全原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3] 徐德蜀等,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网友评论 more
创想安科网站简介会员服务广告服务业务合作提交需求会员中心在线投稿版权声明友情链接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