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新农村建设中生活垃圾存在的问题,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居民生活垃圾要依据当地的特点和条件,采取相应的居民生活垃圾综合管理模式和对策。
关键词:安徽省;新农村;生活垃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其中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村容整洁”的目标。这不仅是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更是惠泽“三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1998-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以4.3%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为3255元,实际增长6.2%。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也日益增大。如何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进行管理与处理,突出新农村建设中“新”的含义。这不仅仅是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1农村生活垃圾现状
1.1垃圾产生的特点、总量及其成分发生的变化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农村居民逐步从传统的分散居住方式向以乡镇行政机构所在地为中心的集中居住方式转变,居住和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原本各家各户自行处理的生活垃圾在集体居住区内集中产生。
在目前还缺乏合适处理措施的情况下,农村生活垃圾正在积累,居民的生活环境不断恶化。有资料显示,中国有8亿农民,每年产生约1.8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每个农民每年平均产生生活垃圾约220kg,人均生活垃圾日产生量达到0.43-2kg,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均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甚至超过城市。农村垃圾的组成成分因工业制成品消费的增加日趋复杂,无机物不断增加;刘永德等人对太湖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成分进行了调查,发现食品类等有机垃圾占53.9%,塑料、纸类、布类、玻璃和金属各占比例:14.6%、8.8%、3.2%、2.1%、0.4%,而无机垃圾和其他为16.7%;食品类有机垃圾含量较大且季节波动性相对明显,其原因主要由蔬菜、果类消费的季节性变动所引起,这可能与周边城市的辐射有关。在我国不同的农村地区由于区域经济、地理地貌、生活习惯等差异,生活垃圾的成分存在不同。
1.2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与处理状况
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没有健全的生活垃圾专门收运和处理处置系统,所以田间地头,路旁沟边,村前屋后就成了天然的露天垃圾填埋场。这一方面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农业用地的进一步占用,使农村地区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只有在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近城乡村,农村生活垃圾进入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置系统,得到收集处置。
唐曙光等对湖南农村调查显示,98%的村庄生活固体垃圾没有处理,至少在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的情况下进行堆放填埋。刘永德等人对太湖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特征分析表明:有机垃圾中有机物(有机质占10.1%-16.6%)和植物养分含量较高(全氮、全磷、全钾分别为0.37%-0.88%、0.17%-0.41%、1.57%-2.43%),适合生物处理后农用,但易释放有机污染物及营养盐,这是农村地区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我国每年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业生产以及畜禽养殖导致的面污染源使得农村有0.1亿hm2耕地受到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本上是一种自生自灭或放任自流的状况,多是采取简单填埋、自然堆放等处理方法。
2存在的问题
2.1农民的生活方式转变,但环境意识淡薄,生活习惯未改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居民生活习惯并未随之发生变化,按照传统的生活习惯生活,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环境意识比较淡薄。农村居民在享受一次性用品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承担所产生的环境后果,如:各种方便袋,塑料用具和包装。由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崇尚节约的生产生活方式被崇尚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取代,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产生了冲击,造成了农村经济与环境发展的不协调。
2.2政府不重视,宣传不到位
农村居民生活管理者历来就是农户自身,没有哪级政府部门来过问。虽然这些年上海、西安等大城市对集镇和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制定了暂行规定,但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其他大多数农村没有任何的条例和规定。其次政府对广大农民的宣传不到位,甚至在一些农村学校,环境教育也没有开展起来。沈群等人对宁波36户农村学生调查发现,有93%的学生表示学校未进行过环境污染保护宣传教育,有11.6%的学生甚至没有听说过有关环境污染和环保方面的知识。
2.3缺乏资金,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上是空白
由于农村范围广,人口密度小,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人均消费水平较低,一般条件下,镇级单位人口少,垃圾量也不会超过100t/d,因此,小规模的卫生填埋场在环保方面和经济方面都不具有合理性。“十五”期间,国家用于环境污染整治的投入约8200亿元,但绝大多数用于城镇,对于广大农村的投入基本上为零。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未来10年的资金需求大概为每年2000亿至3000亿,而中国所有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投资仅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不到8%,甚至还略有下降趋势。建设好新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必须得以改善,这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3安徽省新农村建设中居民生活垃圾的管理和处理现状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为5091万人,占安徽人口总数的79.4%,2005、2006年安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2641元、2800元。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安徽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了契机。全省从2006年起开展实施了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不仅对农民的经济生活、乡风民俗提出了规划,同时还对乡村环境治理提出了要求,力争用3-5年时间,达到“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的目标;对农村环境提出了建设的重点,完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
虽然安徽省在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不同的建设模式,对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管理与处理有着各自的做法和经验。可以值得借鉴,但不能直接引用,这里受到人力与财力的限制。就安徽省农村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整体而言,其收集、清运和处理也存在着问题。在一些农村已出现拾荒者,对生活垃圾中有用的部分进行回收。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地要解决好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的产生问题,按照现有的垃圾处理措施,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自然而然地承接以往城镇的居民生活垃圾处置的经验。在一些农村小城镇有了占地0.4-0.7hm2,投资15-50万的小型的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但这种方式会产生“二次污染”,且设施的运行年限均无从考证。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安徽省社会经济条件所造成的,同时也是人们在建设新农村中急功近利的一种心理表现。全省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总体不高,虽然有些乡镇领导要求居民生活垃圾统一收集、清运和填埋处理,但他们对居民生活垃圾的管理措施和处置的要求认识还不够,由此可见在广大农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此外,目前的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上缺乏应有的规章。在全省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中,对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与处置没有细致的规划。一些远离城镇的边远地区农村环卫设施落后、管理薄弱、垃圾暴露问题比较突出,生活垃圾处于无人管理、无集中存放地点、无处理设施的“三无”状态。政府投入甚少且重视程度低,在安徽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对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提出了因地制宜高标准建设的要求,而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只是提高集中收集率,对于城市(包括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投入达21.37亿元,农村小康环保工程投资仅有5.7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