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顺交通管理法规,加强路政执法力度,减轻违章车辆对公路的损害。
高速公路的路政管理包括路政管理、交通安全管理、收费管理、服务区管理和监控以及通讯管理。和铁路、森林、海运等不同,中国的公路交通管理是由交通和公安两家分管。1992年3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交通部门在道路上设置检查站及高速公路管理问题的通知》,对于高速公路上双方的权利作了划分:“在高速公路管理中,公路及公路设施的修建、养护和路政、运政管理及稽征等,由交通部门负责;交通管理(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等)由公安部门负责。目前,中国高速公路正在起步阶段,如何管好高速公路,需要有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因此,各地对高速公路管理的组织机构形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暂不作全国统一规定。公安、交通两部门要相互支持,大力协同,把高速公路管好。”这种划分既没有作出统一的规定,也没有明确的指示;同时,《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也缺乏相应的执法主体的权力分配。因此,在实践中造成了高速公路公司和公安部门的冲突。
据“中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的调查,近年来我国存在公安、交通、农机部门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依法打架”现象。一是上路检查权之争,公安部门强调只有公安交警部门才能合法上路(山东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规定在高速公路上除追捕案犯等特殊情况外任何机构不得在高速公路上检查),并且强调只有公安交警部门可以扣留驾驶证、行驶证,其它任何部门无权扣证。二是管理职责交叉矛盾:行业管理界线很难划分,如公安交警核定车辆吨位与交通征稽核定征费吨位不一致,公路路政限定载重吨位也与两部门不尽一致,公安交警核定三轮车与农机部门核定三轮车载重吨位也不一致。核定吨位不一致,损害了车主的利益,显现了管理部门之间管理不严肃、不配合,相互冲突现象。
由此造成路政执法缺少足够的法律依据,而对交通和车辆都具有管理权限的交通警察却只是罚款了事,使高速公路成为各种违章、超载车辆的避风港,加剧了对高速公路的破坏。
3.2.2加强政府对公路行业的监管力度。明确经营性公司只有在依法履行了养护、维修义务和责任的前提下,才具有合法的收费、经营权力。养护的强制性通过地方交通主管部门来实施或委托实施。中央政府要尽快组织制定相应的运营高速公路的养护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规范,养护作业应实行社会监理、政府监督。
3.2.3建立养护市场准入制度和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公路建设市场的资质准入制度早已完善,公路建设企业必须具备一定数量比例的技术管理人员和资金、设备力量外,还须有相应的企业资质才能够进入市场,具备承建资格,相应的公路建设市场,已渐步形成了专业化的道路、桥涵隧道、绿化等施工队伍,在交通建设市场从业人员资质类型上包括了项目经理、注册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但在公路养护建设市场,与其相匹配的养护施工资质至今无相关的规定可适从;在养护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资质问题上,现有公路养护人员的技术等级论证,基本上由公路管理部门直接考核论证,由于某些息息相连的关系,只要达到一定的工作年限就可考取相应的技术等级;目前在养护技术等级评定方面所形成的“天然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化养护的市场化,不利于养护市场的健康发展。
3.2.4对新建高速公路的设计与施工,应明确规定有关养护管理方面的要求,通过规范强制设计中的养护管理技术储备,制定相应的公路养护方案,强调公路施工缺陷维修期施工单位养护的责任与义务,采用法律、法规与经济手段进行约束以提高公路工程施工质量。
例如:梁式桥支座一般采用橡胶支座,有板式、盆式及球型等,最多的是板式。支座常见的缺陷有:支座本身的开裂、老化、歪斜;安装上偏移出支承垫石、部分不密贴,全部脱空不受力甚至丢失(尤以空心板采用4块支座的,由于四角不平而发生此现象);养护不经常导致钢垫板锈蚀,甚至成片脱落。对于这些缺陷,养护如何整治?严格按设计要求则必须封路,将梁部顶升,更换支座或整治复位后落梁。铁路桥梁就是按此程序,在设计规范及墩台的帽梁标准图中,均要求预留安放千斤顶位置及足够高度的设计,而公路则没有此规定。其次,铁路梁片是单独分开的,因道床是松散的碎石道碴,而公路的路面是连续的,如车道二至四个则空心板需10至20片,T梁也需5至10片互相连成一片,顶升梁部不是不可能但要复杂得多,为了维修个别支座,大动干戈,难于实施。
桥梁排水设计,目前一般仅考虑路面横坡的表面水,采用铸铁管或塑料管埋在边梁的砼结构中,但对于沥青砼铺装层来说是渗水的,尤其对于南方多雨地区,雨水下渗后只能存留在桥面铺装层底部与桥面砼找平层之间靠蒸发,而不能进入排水管排出。因此,在有纵坡的桥梁上可以看到在下坡方桥头雨水从沥青砼与砼层之间流出,在空心板梁桥可以见到边梁铰缝处渗漏水的现象。这一层水的存在也是桥面铺装层在雨季时产生坑槽的重要因素。建议在排水设计也要考虑到如何排出从沥青砼路面下渗的这部分水或在上面层与中面层规定加铺放水层等。
这些问题亟待从科研与设计方面予以研究、改善并通过规范强制执行。
3.3养护管理技术发展对策
先进适用的养护技术,保证了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使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撑。
3.3.1利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由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空间信息数字化,并使这些信息可视化,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使公路沿线三维空间分析直观简明,数据管理便捷高效,为公路养护和运营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利用高科技检测技术促进工程质量监测和公路养护智能化,通过利用高精度传感器、雷达技术、RS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由破损类检测向无损检测技术发展,使公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和病害分析更加快捷,使公路养护更加合理经济。
高速公路的预测流量与设计指标对公路运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目前,我国对交通流量和交通流比例的预测普遍与实际的车辆运行情况大相径庭,对公路的正常运营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比如,京沪路山东段的交通量应该在2016年才达到2.19万辆,而且设计中,小车的比率占60%,但现在的交通量就已达到2.7万辆,而且大货车占67%,提前10年就达到了饱和。再加上超限运输以一种虚拟的方式扩大了单车运力,1辆车装3辆或6辆车的货, 1辆车就变成了3辆甚至6辆车,更使公路难以承受其重。此外,每条路由于建成年代不同,其交通量也没有可比性,比如1993年通车的济青高速公路,其10年的交通量与1997年通车的京沪高速公路山东段6年的交通量基本相同。
3.3.2大力推广使用国内外高速公路养护适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成功经验,提高路面耐久性,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例如预防性养护;路面早期破坏的治理,现在提倡的是预防性养护,以路面为中心的全面养护。但事实上,养护工作一直停留在路面保洁、绿化、水沟清淤的范畴内,停留在路面修补一类的消极性养护方面,并未真正地将养护工作放在前期。这方面的重要性,专家介绍说:早期防御性养护一般是全面的、整体的,它的作用在于通过一些前置的措施方法,使道路及其构造物内部和外部的病害隐患与不利条件得到遏制、改善,保证其在正常的运营条件下,实现或延长设计使用寿命。通常所说的补坑槽,就属于消极的养护手段。因为往往在这时候道路已经出了严重的病害,而且大部分是结构性病害。如果能够正确适时地实现早期防御性养护,就会不挖坑槽或少挖坑槽,否则就会造成“挖不胜挖”的局面,科学的论证结果已经说明,前后两者的投资比例是1:5。早期防御性专业养护问题令一些技术管理人员大有感慨。但该如何实施呢?要投资多少?做哪些前置性的措施方法?又如何作质量考核测评呢?诸此一系列的问题,尚且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标准。事实上,这一系列的早期防御性养护,公路管理部门一直在抓,但前期防御性养护投入甚少,再加上对应技术措施上的缺少,养护队伍整体素质的偏低,效果并不明显。
2002年山东段的路面内部温度曾达到摄氏82度,京沪高速公路在超限车的碾压下形成车辙。接着就是连绵的雨季,部分路段已是一个个施工的现场了。山东段路面破损的加剧与养护工作不及时也有相当的关系,养护部门承认当初低估了超限车对新路的破坏力,忽视了早期的养护工作。2002年雨季开始后,部分路面就出现破损,养护人员只能望雨兴叹,直到2个月后的9月份才开始修补。为保证当年"十一"期间的道路畅通,只在严重破损路段做了铣刨,10月以后,天气转冷,大面积铣刨作业只能作罢。2003年5月至9月的漫长雨季又夺去了最佳施工时机,原来未来得及铣刨修补的路面,在水毁和"超限"的双重作用下大面积破损,一发而不可收拾;但是同样遭遇了高温天气和雨季困扰的江苏段为什么路面状况明显优于山东段呢?江苏的经验是运用了管理出效益,科技也是生产力的养护理念。江苏京沪公路公司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在京沪公路江苏段制订的一套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丛书中的养护规章有一条就是 "坑塘不过夜"。听起来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首先要加强巡查,在第一时间发现坑槽;其次要有技术和材料的保障,无论在什么气候下都能施工;第三要有资金的保证,才能在技术设备、材料、工艺上力求最新。江苏京沪公路公司有钱花在刀刃上,总是在第一时间,将发现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引进到养护生产上。由于引进了一种可以在雨天施工的快速补路剂,使过去花3天才能补牢的坑槽可以在10分钟内搞定,从而使养护最小限度地影响行车,也避免了在大量"超限"车碾压下坑槽迅速成片,最大限度保护路基不被雨水侵蚀。不知道山东有没有可在雨天补坑槽的快速补路剂,不知道这种价格高于沥青10倍的材料能不能被接受。但江苏已经使用了,并被证明经济有效益的材料不应被拒绝,养路人员可以不再望雨兴叹。此外,针对早期车辙,他们刚刚购买了一种新型铣刨机,对于运用科技生产力提高高速公路的养护水平的做法,江苏的经验值得借鉴。(引自《中国公路》《从京沪路透视超限》)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普遍采用的改性沥青技术、SMA路面技术、土工合成材料、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等都是发达国家在公路养护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们的推广与使用,改善了公路桥梁等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达到了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4养护机械发展对策
养护机械化是公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养护机械化是实现高速公路使用功能,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高速公路养护的主要特点是追求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这要求养护机械要具有操作性能好、自动化程度高、作业能力大、速度快、污染小的特点。实现养护机械化,除了部分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综合养护机械外,必须不失时机的抢抓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大发展的机遇,立足养护机械的国产化,不断提高公路养护机械的装备率、配套率。
3.4.1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开发节能、高效、低噪声、低污染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养护机械;研究开发故障自动监控系统,提高养护机械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易操作性。
3.4.2养护机械向大功率、多用途的方向发展,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益,适应高速公路安全、快捷的作业要求。
3.4.3引进国外先进的CNC加工设备和工艺技术,提高养护机械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及机械性能的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
3.4.4加强养护机械的组织管理,组建社会化的养护机械租赁公司。
4、结语
高速公路的作用及特点决定了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如何搞好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是摆在公路管理部门及经营企业面前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确树立“公路建设是发展,公路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发展”的观点,是我们从事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按照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为满足高速公路的使用公益性,及其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属性,我们必须从公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研究现代化公路养护管理对策,深化改革现行公路养护体制与运行机制,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公路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新路。
参考文献:
1、JTJ001-97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8
2、JTJ073-96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6
3、《高速公路养护管理》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4、《中国公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