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过程控制因素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食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整个供给链过程。在以上表征危害因素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将化学性污染、微生物污染等因素细化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食用等环节,认为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不安全因素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周婷等(2005)认为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烹饪、食用等ff-N一个环节出问题均有可能导致食品在食用后影响人体健康。在食品的生产到上桌的全过程监管未能连成紧密的链条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柏振忠、王红玲(2004)认为导致食品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生产过程中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加工过程中的食品不安全因素;包装容器对食物的污染;生产经营者在食品中掺杂使假。刘文等(2005)分析了生产和流通对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认为当前中国消费流通领域的法规体系不完善、食品流通市场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食品安全控制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是导致食品流通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徐晓新(2002)认为食品生产和流通链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完善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王志刚(2003)、周洁红(2004)等对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及因素做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特征的个体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的程度和消费行为的特点,认为收入、消费者的安全忧虑度、对绿色食品的了解度、对健康信息的关注度等是影响消费者选择政府食品安全信息管制方式的重要因素。
(三)制度因素
部分研究人员从政府规制、管理制度等方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林镝、曲英(2004)在对中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比较研究后认为,中国食品安全体系尚在法律标准、组织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差距。陈兴乐(2004)认为政府监管投入成本过高、监管体制与机制不到位、部分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监管信息不畅、监测与预警机制失灵等是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制度缺陷主要包括:缺乏专业的管理部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制度缺乏创新激励;食品消费者只具有有限理性,食品生产者机会主义特征明显;制度执行不力等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整治对策
要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安全的保障水平,除了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加大投入保障、提升监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和转变监管的理念、主体、方式、环节和手段。
1.提升全民的消费安全意识,树立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共享的科学理念。群众的食品安全,要动员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形成社会共治共享的氛围。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依托现有的药品监督网,建立街道、社区、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队伍,聘请社会公众人士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利用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知识,营造人人关心、人人维护食品安全良好氛围,不让违法者有机可乘。
2.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安全的食品不是监管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必须要引导和督促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和履行法定义务,提高生产经营者自律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如组织食品生产企业落实安全责任的经验交流和现场观摩,实施企业法人代表定期履责报告制度、生产质量授权人制度等,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质量。
3.提升监管水平,规范行业自律,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小作坊、小摊贩、小餐饮等具有数量多、分布散、秩序乱、卫生差等特点,其治理一直是监管的难点。特别在基层执法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监管难度尤其大。应采取划分特定区域、相对集中管理等办法,进行"区域限入",当一家食品经营者严重违法违规时,监管部门有权限制该区域内所有经营者的市场准入,促使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4.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强化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和发布。食品是体验商品,但生产经营者、监管者、消费者之间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因此,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必须要以食品安全工作为重要抓手。如利用网络开设博客微博,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银行、税务、海关、公安等部门合作,共享企业食品安全质量信息,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清、产品可召回、处罚有力度"。
5.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格局。要把"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理念,融入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去,让企业更负责,媒体更客观、专家更准确、政府更有力。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食品安全共享共治的理念,使食品生产经营者意识到自己也是消费者。要强化媒体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以客观的态度、正确的理念、正面的视角报道食品安全事件。要发挥食品方面专家学者的导向作用,在食品研究开发中弘扬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要发挥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职能,依托现有的体制,形成勤协调、快补位的监管工作长效机制。
总结:
虽然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但是相信在国家的大力关注下,这个问题会得到好的解决。同时,我们不能只等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完善等来解决食品安全的本质问题,需要自觉环保、自觉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获取,时刻注意树立科学饮食观念,正确地处理好饮食、营养、健康的关系,提高我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安全饮食。
参 考 文 献:
[1] 张奇志,邓欢英.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措施[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05) .
[2] 高仰山.食品安全重在治本[j]中国保健营养,2004, (07).
[3] 高桂铭.科学发展观与食品安全[j].上海商业, 2004, (07).
[4] 吴澎,王明林.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 (04).
[5] 向晓冬,赵兵,简桂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 2006,(02) .
[6] ]李长健、陈占江.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