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危害过程及原因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造成污染主要通过植株残体、根及根系分泌物、花粉向土壤中释放Bt杀虫蛋白。现已有研究证明,Bt毒蛋白进入土壤后,与土壤粘粒和腐质酸迅速结合且不易分离,并能抵抗土壤微生物的降解;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细菌的影响上,且集中在水稻生长发育旺盛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到了成熟期这种影响逐渐消失,在水稻各生育期,不同品种转基因水稻土壤微生物间的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其中的危害可能来自外源基因,目的基因来源于何种生物,载体的名称、来源、结构、特性,目的基因、载体和标记基因是否有致病性以及是否可能演变为有致病性。外源基因可能会向杂草转移,尤其是抗性基因,一旦抗性基因发生了“漂移”,那杂草就会产生抗药性,从而疯狂成长,造成对水稻的威胁,减少产量。
2.5毒性机理研究
许多食品生物本身就能产生大量的毒性物质和营养因子,如蛋白质抑制剂、溶血栓、神经毒素等以抵抗病原菌和害虫的入侵。转基因食品不应比其他同种可食食物含有更多的毒素,有研究者对小鼠进行了转基因水稻的慢性毒理性试验研究,研究表明转Bar基因抗除草剂稻谷对亲代孕鼠血液生化指标均无显著的影响[9]。目前,大多数实验室都是用转基因植物/食品直接喂养试验动物,来观察转基因植物/食品的食用安全性。虽然试验设计方案各有不同,但是对转基因食品的结论较为一致,即总体上未发现其对机体有损伤作用。许多研究表明转基因水稻与亲本水稻在营养学与毒理学方面基本相似,成分和营养价值上也具有相似作用。
其实人们最担心的问题是如果长期食用会不会对子孙后代造成不良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方法能够证实转基因水稻的长期影响,且在研究中发现转基因大米组与非转基因大米组相比,大鼠受孕率、胚胎生长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在急性毒理、致畸性、致敏性的研究中也未发现显著影响,但是因为每个人的体制不同,也有存在对大米过敏的人群,这些研究仍待继续深入。
2.6安全性评价
截至2013年,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以实质等同性原则为依据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如果某种新食品或食品成分与已经存在的某一食品或成分实质上相同,那么,在安全性方面,前者可以与后者等同处理(即新食品与传统食品同样安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1)亲本 )作物的安全食用历史、成分、营养、毒性物质、抗营养素等;(2)供体基因的安全使用历史、基因组合的分子特性和插入到宿主基因组性质和标记基因,考虑到基因的水平转移和DNA 安全性;(3)基因产物危害性的评估数据,包括毒物学和过敏性。如转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可归纳为受体植物安全性、外源基因的扩散、转基因产品和释放地点风险评价四个方面。
3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管理与措施
3.1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管理
随着转基因食品的增多,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199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 ( FAO) 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召开第一次有关生物技术食品安全性分析会议,并制定生物技术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原则和相关政策;截至2013年,从事转基因动、植物研究开发的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与法规以保障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例如美国已建立了健全的从事食品安全与环境检测的管理机构和严格的安全标准,对转基因食品的开发、生产均进行了有效严格的控制[10],在每一种转基因生物进行释放环境试验和转入商品生产之前,都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评估审查,通过相关标准后才予以批准。我国先由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随后农业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农业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并同时成立了农业生物工程安全委员会,以负责全国农业生物遗传工程体的安全性审批。卫生部建立了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制度。在标识方面明确规定,食品产品中(包括原料及其加工的食品)含有基因修饰有机体或表达产物的,要标注“转基因XX食品”或“以转基因XX食品为原料”。
3.2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措施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控制措施[11]是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所必须采取的技术管理措施。比如按措施性质类别可划分为物理控制措施、化学控制措施、生物控制措施、环境控制措施、规模控制措施等;按工作阶段可划分为试验室控制措施、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控制措施、商品贮运和销售及使用方面的控制措施、应急措施等。因此国家政府应该在制度及政策方面做好相关安全措施和监督,生产商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生产,消费者应该增加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
4未来展望
由于缺乏一定的相关研究及证实,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存在一定怀疑和戒备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对转基因记性极端的评价,认为它是完全无害的或者都是有毒的。不能否认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转基因作物的商品化应用为推进农业生产和保证粮食安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更为重大。随着发展的行进,充分证实了转基因技术的强大作用,对全球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的转基因大米研究证明是无显著伤害的,与传统大量施用化学农药杀虫剂来防治害虫的水稻种植方式相比,无论是在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还是稻米的农药残留方面,抗虫和抗病转基因水稻的种植对环境的危害都要小得多。但是进行安全性评价时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国际上已有的相关标准体系以及原有的化学物质毒理学评价程序。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从整体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标准化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对包括水稻在内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任重而道远。除了传统的化学分析、毒理学、营养学、致敏性评价外,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也开始逐渐渗透到转基因的安全性评价中来,例如利用电泳技术进行蛋白质指纹图谱比较、利用气质和液质联用进行全面化学物质分析等。我们期待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能全面深入地研究,使转基因水稻能够“正大光明”的、“安全”的走上人们的饭桌,使人们能放心大胆的接受转基因食品,同时能明确的知道哪些转基因食品是不可长期食用的。
参考文献
[1] 赵建春, 张鹏. 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技术研究和发展 [J]. 食品与机械, 2013,29(02): 261-264.
[2] 王广印, 韩世栋, 陈碧华等.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与标识管理 [J]. 食品科学, 2008,29(11): 667-673.
[3] 刘信. 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文献综述(一) [J]. 农业科技管理, 2011,30(06): 43-47.
[4] 余梅, 王俊. 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风险与对策 [J]. 衡水师专学报, 2003,5(01): 43-46.
[5] 贺晓云, 黄昆仑, 秦伟等. 转基因水稻食用安全性评价国内外概况 [J]. 食品科学, 2008,(12): 760-765.
[6] 马丽莲, 郭龙彪, 钱前. 转基因水稻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J]. 中国稻米, 2004,(05): 48-49.
[7] 陈晓雯, 林胜, 尤民生等. 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J]. 生物安全学报, 2011,20(02): 151-159.
[8] 谷荣辉, 成功, 李建钦等. 转基因水稻对土壤性质及土壤生物的影响 [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4,(03): 448-457.
[9] 富莉娜, 颜亨梅, 段妍慧等. 转Bar基因抗除草剂稻谷对妊娠小鼠亚慢性毒性的响应 [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11): 6570-6572.
[10] 孙静. 美日欧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对我国的借鉴 [J]. 蚌埠学院学报, 2014,3(01): 100-103.
[11] 宋锡祥. 欧盟转基因食品立法规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5(01): 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