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是以实现工程、系统安全为目的,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对工程、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判断工程、系统发生事故和急性职业危险与有害因素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安全对策建议,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而危险与有害因素的辨识是安全评价的基础工作。根据被评价的对象,识别和分析危险与有害因素,确定危险与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方式、事故发生的途径及其变化的规律。事故就是系统中的人流、物质与能量流和信息流内部以及与其环境在进行交换过程中的不协同作用导致的。因此,对系统中人流、物质与能量流和信息流中的危险与有害因素辨识与控制,建立健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煤矿系统危险与有害因素辨识的特点
1)煤矿系统是复杂系统,包括人流、物质与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信息的不及时识别和不正确传递,以及三者之间的不适性匹配通常是导致意外伤害的直接原因。
2)煤矿系统可能发生的事故种类多而复杂。面临着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灾害,相互之间的影响很大,增大了危险与有害因素辨识的难度。
3)各工种的离散性较大、协调性较差。
4)作业环境差。在进行危险辨识时,只能定性地说明作业环境危险与有害因素。
5)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6)危险与有害因素的复杂多样性、动态性和隐蔽性。
鉴于上述特点,通过现场调查、信息对比、测量(噪声、瓦斯浓度、粉尘浓度等)、作业过程的危险性分析等方法,辨识存在的危险与有害因素。
2煤矿系统常见的危险与有害因素辨识方法———标准对照法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3861—1992的要求,结合煤矿系统的基本特点,对煤矿系统常见的危险与有害因素进行比较全面的辨识。
(—)的要求,结合煤矿系统的基本特点,对煤矿系统常见的危险与有害因素进行比较全面的辨识。
2.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 强度不够。提升运输机①械的钢丝绳、采煤机牵引链、采场与巷道的支护设备、采场煤壁及顶板、密闭、排水管道、压缩空气的管道、各种保安煤(岩)柱等。 刚度不够。采场与巷②道的支护系统、各种保安煤(岩)柱等。 ③稳定性差、抗倾覆、抗位移能力不够,包括重心过高,底座不稳定、支承不正确等。如:煤壁片帮、松软岩层的井巷背板不严、堆积物过高、轨道不平、轨道拐弯过急、矿车等容器装载物过多、各种保安煤(岩)柱等。 ④密封不良。注氮设备、瓦斯抽放系统、高压煤层注水系统、排水系统等。 ⑤应力集中。如:支护强度和刚度不够的井巷处于集中应力区、承压容器和承受拉应力的链结构的焊接造成的集中应力等,在正常设计压力和拉力下,产生的集中应力超过材料强度产生破坏。 ⑥外形缺陷,如防爆设备的防爆面破坏,自制支护设备等构件的表面存在尖角利棱、各种保安煤(岩)柱表面不平整等。 ⑦外露运动件。如:各种运输机、采掘机械等。 ⑧操纵器、制动器缺陷。如液压支柱的注液枪、液压支架的注液阀等;人车、电机车、提升机、运输机、泥浆搅拌器等。 ⑨控制器缺陷。如采掘机械、运输机、提升机、电机车、放炮器矿井主要通风机及其反风装置、风门的联锁装置、局部通风机的风电瓦斯闭锁装置、各种电气设备等⑩容量不足,如地面消防水池的容量、井底水仓的容量和变压器的容量等。 设备设施的其他缺陷等。
2)防护缺陷。 ①无防护。如:溜煤眼、暗斜井安全出口的梯子间、固定运转设备、水体无保安煤岩)柱、带式输送机无行人过桥等。 ②防护装置设施缺陷。包括防护装置、设施、防护用品损坏、失效、失灵等。如:提升机保护不全或保护装置失效运输机等运转机械的转动部位无防护或失效,风门和调节风门破坏等。 ③防护不当。指防护装置、设施和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使用不当。如:井口以及井底、暗井和溜煤眼等无防护装置或防护装置不符合要求,搅拌泥浆池周围无防护栏或防护栏高度和材料强度不够等。 ④支撑不当。包括采场和井巷支护不符合设计要求。 ⑤防护距离不够。指设备布置,机械、电气、防火、防爆等安全距离不够和卫生防护距离不够等。如:机车间的距离、两条轨道之间的距离、矿车与井巷壁之间的距离、局部通风机与回风口的距离等。 ⑥其他防护缺陷。